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评一致性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从课标要求不难看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要选择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还可以理解,表达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不太怪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进行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语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影响不明显,语法古今差别不大,而词汇古今变化最大,词汇要靠积累。文言语句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应该在阅读中提高对古代语言的感受能力。对文意的理解,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宝贵,即在于学生自己的“体知”。提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初一初二学习了多篇古文,既有写景记趣的,也有借景抒怀的;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其中对《孙权劝学》等涉及人物要素文章的品读,使学生对人物性情有了一定的认知,便于对本课中的人物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九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等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对《战国策》等历史古籍的阅读有所欠缺,学生的论辩思维相对滞后。本文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唐雎的机智与雄辩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的好材料。比如语文四项能力的训练,即听——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潜台词的真实意图;说——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本文的语言描写、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教法学法分析】

1.情境教学法:本课导入设计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课本剧。

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与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经线,将对立作为纬线,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

3.美读吟诵法:本课是认知文字、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教材。引导学生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传达,让每一位同学放飞思绪、张扬青春、快乐心境。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基本上放在小组内解决。然后以朗读表演、语言品味等形式理解人物形象,品味语句内涵。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乃至精神魅力。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以及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理解本文语言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唐雎的精神特点及语言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积累文言词语。(针对目标一设计)

2.通过品读(尤其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赏析人物唐雎的形象特点精神魅力。(针对目标二设计)

3.通过赏析唐雎与秦王形象,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针对目标三设计)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叫做《唐雎不辱使命》它选自《战国策》。战国时代风云变幻、人才辈出。有的人在朝堂上雄辩滔滔,有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士。身兼六国宰相的苏秦,勇敢自荐的毛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都是士的杰出代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刀光剑影中去领略一位名士的风采。他的名字叫唐雎。

二、认定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以及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理解本文语言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了解《战国策》和时代背景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公元前 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不费一兵一卒,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秦王怫然怒( )亦免冠徒跣( )( ) 唐雎(  ) 聂政之刺韩傀(   )

天下缟素(  )寡人谕矣( ) 色挠( ) 抢地(  ) 休祲降于天(   )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    ) 且秦灭韩亡魏(   ) 寡人谕矣 (   )

岂直五百里哉 (    ) 非士之怒也 (   )

   3.翻译下列句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你在预习本课时,还存在什么疑问?请写在下发的表格中,上交给课代表。

 

 

 

五、通读——字正腔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停顿正确,字正腔圆。然后小组内互读,推选代表展示。

 

 

2.听老师范读,注意易错字的读音及停顿等细节问题。

 

 

3.请大家再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齐读无标点课文,亮出自己的最高朗读水平。

 

 

六、译读——概括故事情节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自己难以解释的字义及难翻译的句子。

①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

②翻译下列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长跪而谢之。

2.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安陵国的君臣识破秦王以                           为借口企图吞并安陵国的阴谋,尤其        (人名)作为使者,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                       ,迫使秦王屈服,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七、品读——欣赏人物形象

1.请各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要求做到以下方面,并加以展示。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用下列句式,概括你感兴趣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分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或其它表现手法。

我读到了一个              的(唐雎/秦王),如             (语句)就是证明,此处对他主要运用了                    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

八、用读——人物形象片断写作

现实生活中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对他(她)来一段描写,至少运用两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鲜明特点。(温馨提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学习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不畏强暴,斗智斗勇,使安陵国百姓逃过一劫,唐雎无愧于“士”的完美代表,他身上透露出的为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学习的。

【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朗读环节不敢展开,虽然课前安排了预习,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但学生对于人物的语言还是难以准确把握,表演读不太理想。

2.对于“士”的形象和精神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在课件制作上应该再下些功夫,尽可能直观的展现士的形象,不求完整,但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有兴趣在课下后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