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o 将于 5 月 13 日发布 1.0 版本,Node.js 会逐渐失宠吗?
作者丨小智
2018 年 5 月,Node.js 之父 Ryan Dahl 发布了新的开源项目——Deno。从项目名就可以看出其与 Node.js 千丝万缕的联系。
官方文档介绍,Deno 是一个 JavaScript/TypeScript 运行时,具有安全的默认设置和良好的开发体验。构建在 V8 引擎、Rust 语言和 Tokio 之上。(最初的 Deno 版本是用 Go 语言写就,但在第二版中移除了 Go 转而用 Rust 语言替代,因为后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Deno 的目标是为现代程序员提供一个高效、安全的脚本环境。
在业界看来,Deno 目前的状态更像是一个 Demo,而 Ryan 本人当时也表示“Deno 与 Node 最大的区别在于,Node 可以用于工作,而 Deno 还不行”。但对前端开发者来说,Deno 确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新项目。
此前 Deno 项目中有关 1.0 版本的 issue 做了更新,Ryan 表示:
在努力做好(Deno)这件事和推出一款可用的产品之间很难取得平衡。因为还没有在开发工具支持特性上取得实质进展,官方团队再次推迟发布日期。官方团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得出结论是 2 个月的时间足够了。巧合的是,这是自 Deno 问世以来的两周年纪念日。因此,我们将 2020 年 5 月 13 日定为 1.0 版本发布日期。我们鼓励贡献者在 4 月 20 日之前对 API 进行重大修改——在那之后,我们将对 API 进行完善和 bug 修复。当然,在 1.0 之后,API 将继续发展和改进,但是我们将为一些接口提供显式的稳定性保证。
Deno,这个 Node 之父的 Demo 项目,终于迎来了正式发版之日。
Deno 发布之初,前端圈不少人分析其将是 Node.js 的替代品,将其称为”下一代 Node“。
狼叔此前在应前端之巅约稿时有提到,Node.js 的意义具体而言有两方面:
首先它打破了原有的前端边界,之前应用开发只分前端和 API 开发。但通过引入 Node.js 做 BFF 这样的 API proxy 中间层,使得 API 开发也成了前端的工作范围,让后端同学专注于开发 RPC 服务,很明显这样明确的分工是极好的。
其次,在前端开发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不依赖服务器端是做不到的,比如场景的性能优化,在使用 React 后,导致 bundle 过大,首屏渲染时间过长,而且存在 SEO 问题,这时候使用 Node.js 做 SSR 就是非常好的。
以上可以看出,Node.js 在眼下的大前端布局里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Node.js 社区的生态和繁荣度发展仍旧十分迅速。此前 InfoQ 翻译的一篇 Node.js 基金会的调查报告显示,Node.js 的使用量仍然在快速增长,超过¾的参与者期望在来年扩展他们的使用场景,另外和前一年的报告相比,Node 的易学程度有了大幅提升。
而根据 ModuleCounts.com 的数据,Node 的包注册中心 NPM 每天会增加 507 个包,相比下一名要多 4 倍多。2018 年 Stack Overflow 调查也有类似的结果,JavaScript 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Node.js 是使用最广泛的框架。
更进一步,Serverless 技术的火爆也带来了 Node.js 势头的水涨船高。主流 Serverless 厂商纷纷把宝押在 Node.js,因为看上了 JavaScript 工具的丰富生态,再加上 Node.js 的轻量化、容易分散与水平扩充、各种操作系统都容易运行的特性,将 Node.js 作为无服务器服务优先支持的框架,这也让 Node.js 更适合用于超大规模部署的应用。
Ryan Dahl 最初并没有意识到 Node.js 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他将其归功于社区的持续改善,从而获得了越来越成熟的 Node.js 框架。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对于一款成功的开源软件 / 框架而言,技术上的实现只是其中一步,如何形成完整的生态、活跃的社区,才是其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
对于 Deno 而言,基本功能在 5 月 13 号以后应该就齐全了,但它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我原本没想发明 Node.js,而是想用 Haskell 语言完成我的项目,但是失败了。我又不够聪明,没有能力改进 GHC(Haskell 语言的运行时),只好发明新的工具。
Ryan Dahl 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造 Node 轮子的原因在于自己不够聪明,没有能力改进已有工具,所以只好发明新的工具。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了他创立 Deno 之前的一句抱怨——“(现在的)Node.js 太难用了”,由此看来,他可能是真的认为发明新轮子比改进旧轮子省事儿。
2018 年 5 月,Deno 上线 GitHub 之初,就有许多国内开发者在 issue 区灌水,“别更新了,学不动了”。前端之巅认为,这种“中国式”的程序员幽默,并不适宜于用在一个正式项目的 issue 区,考虑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种“幽默”不仅显得更加不合时宜,而且会造成进一步对中国开发者的误解。
对于绝大部分开源项目而言,issue 的首要目标是为项目维护者而不是项目使用者提供服务。issue 的意义在于追踪 bug、新增 feature、推动项目进度等有助于项目发展的事件,而不是类似 BBS 的无聊灌水。
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正常发展规律,“别更新了,学不动了”最终也会被“真香”所取代。对于新陈代谢尤为迅猛的前端领域而言,前端开发者们更应该保持对技术的热爱,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切图仔”的狭小天地里。
最后送给大家三条建议:
不要纠结于开发工具——不管是库、编程语言还是平台。尽可能使用原生的构件。不要歪曲技术,也不要歪曲了问题本身。为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否则你要为你所选择的工具重新安排你的工作。
远离“炒作驱动开发”,但你要去了解它们,做一些尝试。
-
走出舒适区,每天都要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如果你以大师自居,就不是在学习。接触更多的编程语言、技术、文化,保持一颗好奇心。
点个在看少个 b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