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技术社区里有种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少人们口耳相传中的强大技术,往往因为上手难度高而显得曲高和寡。从这个角度看来,WebGL 和函数式编程有些类似,都属于优势已被论证了多年,却一直较为不温不火的技术。但是,一旦这些技术的易用性跨越了某个临界点,它们其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这次我们就将以 WebGL 为例,尝试降低它的入门门槛,讲解它在前端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入门。

临近 2020 年的今天,社区里已经有了许多 WebGL 教程。为什么还要另起炉灶再写一篇呢?这来自于笔者供职的稿定科技前端团队,在 WebGL 基础库层面进行技术创新的努力。前一段时间,我们开源了自主研发的 WebGL 基础库 Beam。它以 10KB 不到的体积,将传统上入门时动辄几百行的 WebGL 渲染逻辑降低到了几十行的量级,并在性能上也毫不妥协。开源两周内,Beam 的 Star 数量就达到了 GitHub 全站 WebGL Library 搜索条目下的前 10%,在国内也还没有定位相当的竞品。这次我们将借助 Beam 来编写 WebGL 渲染逻辑,用精炼的代码和概念告诉大家,该如何硬核而不失优雅地手动操控 GPU 渲染管线,实现多样的前端图像处理能力。

本文将覆盖的内容如下所示。我们希望能带着感兴趣的同学从零基础入门,直通具备实用价值的图像滤镜能力开发:

  • WebGL 概念入门

  • WebGL 示例入门

  • 如何用 WebGL 渲染图像

  • 如何为图像增加滤镜

  • 如何叠加多个图像

  • 如何组合多个滤镜

  • 如何引入 3D 效果

  • 如何封装自定渲染器

为了照顾没有基础的同学,在进入实际的图像处理部分前,我们会重新用 Beam 入门一遍 WebGL。熟悉相关概念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这些部分。

WebGL 概念入门

Beam 的一个设计目标,是让使用者即便没有相关经验,也能靠它快速搞懂 WebGL。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像 Three.js 那样可以几乎完全不用懂图形学,拿来就是一把梭。相比之下,Beam 选择对 WebGL 概念做高度的抽象。在学习理解这些概念后,你就不仅能理解 GPU 渲染管线,还能用简单的代码来操作它了。毕竟这篇文章本身,也是本着授人以渔的理念来写作的。

本节来自 如何设计一个 WebGL 基础库 一文,熟悉的同学可跳过。

WebGL 体系有很多琐碎之处,一头扎进代码里,容易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而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概念,其实可以被高度浓缩为这几个:

  • Shader 着色器,是存放图形算法的对象。相比于在 CPU 上单线程执行的 JS 代码,着色器在 GPU 上并行执行,计算出每帧数百万个像素各自的颜色。

  • Resource 资源,是存放图形数据的对象。就像 JSON 成为 Web App 的数据那样,资源是传递给着色器的数据,包括大段的顶点数组、纹理图像,以及全局的配置项等。

  • Draw 绘制,是选好资源后运行着色器的请求。要想渲染真实际的场景,一般需要多组着色器与多个资源,来回绘制多次才能完成一帧。每次绘制前,我们都需要选好着色器,并为其关联好不同的资源,也都会启动一次图形渲染管线。

  • Command 命令,是执行绘制前的配置。WebGL 是非常有状态的。每次绘制前,我们都必须小心地处理好状态机。这些状态变更就是通过命令来实现的。Beam 基于一些约定大幅简化了人工的命令管理,当然你也可以定制自己的命令。

这些概念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请看下图:

图中的 Buffers / Textures / Uniforms 都属于典型的资源(后面会详述它们各自的用途)。一帧当中可能存在多次绘制,每次绘制都需要着色器和相应的资源。在绘制之间,我们通过命令来管理好 WebGL 的状态。仅此而已。

理解这个思维模型很重要。因为 Beam 的 API 设计就是完全依据这个模型而实现的。让我们进一步看看一个实际的场景吧: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图中我们绘制了很多质感不同的球体。这一帧的渲染,则可以这样解构到上面的这些概念下:

  • 着色器无疑就是球体质感的渲染算法。对经典的 3D 游戏来说,要渲染不同质感的物体,经常需要切换不同的着色器。但现在基于物理的渲染算法流行后,这些球体也不难做到使用同一个着色器来渲染。

  • 资源包括了大段的球体顶点数据、材质纹理的图像数据,以及光照参数、变换矩阵等配置项。

  • 绘制是分多次进行的。我们选择每次绘制一个球体,而每次绘制也都会启动一次图形渲染管线。

  • 命令则是相邻的球体绘制之间,所执行的那些状态变更。

如何理解状态变更呢?不妨将 WebGL 想象成一个具备大量开关与接口的仪器。每次按下启动键(执行绘制)前。你都要配置好一堆开关,再连接好一条接着色器的线,和一堆接资源的线,就像这样: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一帧画面可以通过多次绘制而生成,而每次绘制又对应执行一次图形渲染管线的执行。但是,所谓的图形渲染管线又是什么呢?这对应于这张图: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渲染管线,一般指的就是这样一个 GPU 上由顶点数据到像素的过程。对现代 GPU 来说,管线中的某些阶段是可编程的。WebGL 标准里,这对应于图中蓝色的顶点着色器和片元着色器阶段。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两个需要你写 C-style 代码,跑在 GPU 上的函数。它们大体上分别做这样的工作:

  • 顶点着色器输入原始的顶点坐标,输出经过你计算出的坐标。

  • 片元着色器输入一个像素位置,输出根据你计算出的像素颜色。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讲解如何应用这些概念,搭建出一个完整的 WebGL 入门示例。

WebGL 示例入门

本节同样来自 如何设计一个 WebGL 基础库 一文,但为承接后续的图像处理内容,叙述有所调整。

在苦口婆心的概念介绍后,就要来到真刀真枪的编码阶段了。由于四大概念中的命令可以被自动化,我们只为 Beam 定义了三个核心 API,分别是:

  • beam.shader

  • beam.resource

  • beam.draw

显然地,它们各自管理着色器、资源和绘制。让我们看看怎样基于 Beam,来绘制 WebGL 中的 Hello World 彩色三角形吧: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而多边形则是由顶点组成的。WebGL 中的这些顶点是有序排列,可通过下标索引的。以三角形和矩形为例,这里使用的顶点顺序如下所示: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Beam 的代码示例如下,压缩后全部代码体积仅有 6KB:

import { Beam, ResourceTypes } from 'beam-gl'
import { MyShader } from './my-shader.js'
const { VertexBuffers, IndexBuffer } = ResourceTypes

const canvas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nvas')
const beam = new Beam(canvas)

const shader = beam.shader(MyShader)
const vertexBuffers = beam.resource(VertexBuffers, {
position: [
-1, -1, 0, // vertex 0 左下角
0, 1, 0, // vertex 1 顶部
1, -1, 0 // vertex 2 右下角
],
color: [
1, 0, 0, // vertex 0 红色
0, 1, 0, // vertex 1 绿色
0, 0, 1 // vertex 2 蓝色
]
})
const indexBuffer = beam.resource(IndexBuffer, {
array: [0, 1, 2] // 由 0 1 2 号顶点组成的三角形
})

beam
.clear()
.draw(shader, vertexBuffers, indexBuffer)

下面逐个介绍一些重要的 API 片段。首先自然是初始化 Beam 了:

const canvas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nvas')
const beam = new Beam(canvas)

然后我们用 beam.shader 来实例化着色器,这里的 MyShader 稍后再说:

const shader = beam.shader(MyShader)

着色器准备好之后,就是准备资源了。为此我们需要使用 beam.resource API 来创建三角形的数据。这些数据装在不同的 Buffer 里,而 Beam 使用 VertexBuffers 类型来表达它们。三角形有 3 个顶点,每个顶点有两个属性 (attribute),即 position 和 color,每个属性都对应于一个独立的 Buffer。这样我们就不难用普通的 JS 数组(或 TypedArray)来声明这些顶点数据了。Beam 会替你将它们上传到 GPU:

注意区分 WebGL 中的顶点和坐标概念。顶点 (vertex) 不仅可以包含一个点的坐标属性,还可以包含法向量、颜色等其它属性。这些属性都可以输入顶点着色器中来做计算。

const vertexBuffers = beam.resource(VertexBuffers, {
position: [
-1, -1, 0, // vertex 0 左下角
0, 1, 0, // vertex 1 顶部
1, -1, 0 // vertex 2 右下角
],
color: [
1, 0, 0, // vertex 0 红色
0, 1, 0, // vertex 1 绿色
0, 0, 1 // vertex 2 蓝色
]
})

装顶点的 Buffer 通常会使用很紧凑的数据集。我们可以定义这份数据的一个子集或者超集来用于实际渲染,以便于减少数据冗余并复用更多顶点。为此我们需要引入 WebGL 中的 IndexBuffer 概念,它指定了渲染时用到的顶点下标。这个例子里,0 1 2 这样的每个下标,都对应顶点数组里的 3 个位置:

const indexBuffer = beam.resource(IndexBuffer, {
array: [0, 1, 2] // 由 0 1 2 号顶点组成的三角形
})

最后我们就可以进入渲染环节啦。首先用 beam.clear 来清空当前帧,然后为 beam.draw 传入一个着色器对象和任意多个资源对象即可:

beam
.clear()
.draw(shader, vertexBuffers, indexBuffer)

我们的 beam.draw API 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你有多个着色器和多个资源,可以随意组合它们来链式地完成绘制,渲染出复杂的场景。就像这样:

beam
.draw(shaderX, ...resourcesA)
.draw(shaderY, ...resourcesB)
.draw(shaderZ, ...resourcesC)

别忘了还有个遗漏的地方:如何决定三角形的渲染算法呢?这是在 MyShader 变量里指定的。它其实是个着色器的 Schema,像这样:

import { SchemaTypes } from 'beam-gl'

const vertexShader = `
attribute vec4 position;
attribute vec4 color;
varying highp vec4 vColor;
void main() {
vColor = color;
gl_Position = position;
}
`

const fragmentShader = `
varying highp vec4 vColor;
void main() {
gl_FragColor = vColor;
}
`


const { vec4 } = SchemaTypes
export const MyShader = {
vs: vertexShader,
fs: fragmentShader,
buffers: {
position: { type: vec4, n: 3 },
color: { type: vec4, n: 3 }
}
}

Beam 中的着色器 Schema,需要提供 fs / vs / buffers 等字段。这里的一些要点包括如下:

  • 可以粗略认为,顶点着色器对三角形每个顶点执行一次,而片元着色器则对三角形内的每个像素执行一次。

  • 顶点着色器和片元着色器,都是用 WebGL 标准中的 GLSL 语言编写的。这门语言其实就是 C 语言的变体,vec4 则是其内置的 4 维向量数据类型。

  • 在 WebGL 中,顶点着色器将 gl_Position 变量作为坐标位置输出,而片元着色器则将 gl_FragColor 变量作为像素颜色输出。本例中的顶点和片元着色器,执行的都只是最简单的赋值操作。

  • 名为 vColor 的 varying 变量,会由顶点着色器传递到片元着色器,并自动插值。最终三角形在顶点位置呈现我们定义的红绿蓝纯色,而其他位置则被渐变填充,这就是插值计算的结果。

  • 变量前的 highp 修饰符用于指定精度,也可以在着色器最前面加一行 precision highp float; 来省略为每个变量手动指定精度。在现在这个时代,基本可以一律用高精度了。

  • 这里 positioncolor 这两个 attribute 变量,和前面 vertexBuffers 中的 key 相对应。这也是 Beam 中的隐式约定。

虽然到此为止的信息量可能比较大,但现在只要区区几十行代码,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用 Beam 来手动控制 WebGL 渲染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该如何把渲染出的三角形换成矩形。有了上面的铺垫,这个改动就显得非常简单了,稍微改几行代码就行。

我们的目标如下图所示: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这对应于这样的代码:

const vertexBuffers = beam.resource(VertexBuffers, {
position: [
-1, -1, 0, // vertex 0 左下角
-1, 1, 0, // vertex 1 左上角
1, -1, 0, // vertex 2 右下角
1, 1, 0 // vertex 3 右上角
],
color: [
1, 0, 0, // vertex 0 红色
0, 1, 0, // vertex 1 绿色
0, 0, 1, // vertex 2 蓝色
1, 1, 0 // vertex 3 黄色
]
})

const indexBuffer = beam.resource(IndexBuffer, {
array: [
0, 1, 2, // 左下三角形
1, 2, 3 // 右上三角形
]
})

其他代码完全不用改动,我们就能看到 Canvas 被填满了。这正好告诉了我们另一个重要信息:WebGL 的屏幕坐标系以画布中央为原点,画布左下角为 (-1, -1),右上角则为 (1, 1)。如下图所示: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注意,不论画布长宽比例如何,这个坐标系的范围都是 -1 到 1 的。只要尝试更改一下 Canvas 的尺寸,你就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渲染算法,其实只有片元着色器里的这一行:

void main() {
gl_FragColor = vColor;
}

对每个像素,这个 main 函数都会执行,将插值后的 varying 变量 vColor 颜色直接赋给 gl_FragColor 作为输出。能不能玩出些花样呢?很简单:

gl_FragColor = vec4(0.8, 0.9, 0.6, 0.4); // 固定颜色
gl_FragColor = vColor.xyzw; // 四个分量的语法糖
gl_FragColor = vColor.rgba; // 四个分量的等效语法糖
gl_FragColor = vColor.stpq; // 四个分量的等效语法糖
gl_FragColor = vColor + vec4(0.5); // 变淡
gl_FragColor = vColor * 0.5; // 变暗
gl_FragColor = vColor.yxzw; // 交换 X 与 Y 分量
gl_FragColor = vColor.rbga; // 交换 G 与 B 分量
gl_FragColor = vColor.rrrr; // 灰度展示 R 分量
gl_FragColor = vec4(vec2(0), vColor.ba); // 清空 R 与 G 分量

这一步的例子,可以在 Hello World 这里访问到。

虽然这些例子只示范了 GLSL 的基本语法,但别忘了这可是编译到 GPU 上并行计算的代码,和单线程的 JS 有着云泥之别。只不过,目前我们的输入都是由各顶点之间的颜色插值而来,因此效果难以超出普通渐变的范畴。该怎样渲染出常见的点阵图像呢?到此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正题,介绍与图像处理关系最为重大的纹理资源了。

如何用 WebGL 渲染图像

为了进行图像处理,浏览器中的 Image 对象显然是必须的输入。在 WebGL 中,Image 对象可以作为纹理,贴到多边形表面。这意味着,在片元着色器里,我们可以根据某种规则来采样图像的某个位置,将该位置的图像颜色作为输入,计算出最终屏幕上的像素颜色。显然,这个过程需要在着色器里表达图像的不同位置,这用到的就是所谓的纹理坐标系了。

纹理坐标系又叫 ST 坐标系。它以图像左下角为原点,右上角为 (1, 1) 坐标,同样与图像的宽高比例无关。这一坐标系的具体形式如下所示,配图来自笔者在卢浮宫拍摄的维纳斯像(嘿嘿)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还记得我们先前给每个顶点附带了什么 attribute 属性吗?坐标和颜色。现在,我们需要将颜色换成纹理坐标,从而告诉 WebGL,正方形的每一个顶点应该对齐图像的哪一个位置,就像把被单的四个角对齐被套一样。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依序提供上图中,纹理图像四个角落的坐标。若将这四个坐标当作颜色绘制出来,就能得到下图: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不难看出,图中左下角对应 RGB 下的 (0, 0, 0) 黑色;左上角对应 RGB 下的 (0, 1, 0) 绿色;右下角对应 RGB 下的 (1, 0, 0) 红色;右上角则对应 RGB 下的 (1, 1, 0) 黄色。由此可见,这几个颜色 R 通道和 G 通道分量的取值,就和纹理坐标系中对应的 X Y 位置一致。这样一来,我们就用 RGB 颜色验证了数据的正确性。这种技巧也常对着色算法调试有所帮助。

和屏幕坐标系超出 (-1, 1) 区间就会被裁掉不同,纹理坐标系的取值可以是任意的正负浮点数。那么超过区间该怎么办呢?默认行为是平铺,像这样: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但平铺不是唯一的行为。我们也可以修改 WebGL 状态,让纹理呈现出不同的展示效果(即所谓的 Wrap 缠绕模式),如下所示: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除此之外,纹理还有采样方式等其他配置可供修改。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么多,看看应该怎么将最基本的图像作为纹理渲染出来吧:

// 创建着色器
const shader = beam.shader(TextureDemo)

// 创建用于贴图的矩形
const rect = {
vertex: {
position: [
-1.0, -1.0, 0.0,
1.0, -1.0, 0.0,
1.0, 1.0, 0.0,
-1.0, 1.0, 0.0
],
texCoord: [
0.0, 0.0,
1.0, 0.0,
1.0, 1.0,
0.0, 1.0
]
},
index: { array: [0, 1, 2, 0, 2, 3] }
}
const vertexBuffers = beam.resource(VertexBuffers, rect.vertex)
const indexBuffer = beam.resource(IndexBuffer, rect.index)

// 创建纹理资源
const textures = beam.resource(Textures)

// 异步加载图像
fetchImage('venus.jpg').then(image => {
// 设入纹理图像后,执行绘制
textures.set('img', { image, flip: true })
beam
.clear()
.draw(shader, vertexBuffers, indexBuffer, textures)
})

类似地,我们还是先看整体的渲染逻辑,再看着色器。整个过程其实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步:

  1. 初始化着色器、矩形资源和纹理资源

  2. 异步加载图像,完成后把图像设置为纹理

  3. 执行绘制

相信大家在熟悉 Beam 的 API 后,应该不会觉得这部分代码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吧。下面我们来关注重要的 TextureDemo 着色器部分,如下所示:

const vs = `
attribute vec4 position;
attribute vec2 texCoord;
varying highp vec2 vTexCoord;

void main() {
vTexCoord = texCoord;
gl_Position = position;
}
`


const fs = `
varying highp vec2 vTexCoord;
uniform sampler2D img;

void main() {
gl_FragColor = texture2D(img, vTexCoord);
}
`


const { vec2, vec4, tex2D } = SchemaTypes
export const TextureDemo = {
vs,
fs,
buffers: {
position: { type: vec4, n: 3 },
texCoord: { type: vec2 }
},
textures: {
img: { type: tex2D }
}
}

就像 vColor 那样地,我们将 vTexCoord 变量从顶点着色器传入了片元着色器,这时同样隐含了插值处理。

这组着色器中,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这么两行:

uniform sampler2D img;
// ...
gl_FragColor = texture2D(img, vTexCoord);

你可以认为,片元着色器中 uniform sampler2D 类型的 img 变量,会被绑定到一张图像纹理上。然后,我们就可以用 WebGL 内置的 texture2D 函数来做纹理采样了。因此,这个着色器的渲染算法,其实就是采样 img 图像的 vTexCoord 位置,将获得的颜色作为该像素的输出。对整个矩形内的每个像素点都执行一遍这个采样过程后,自然就把图像搬上屏幕了。

让我们先歇一口气,欣赏下渲染出来的高雅艺术吧: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这一步的例子,可以在 Texture Config 这里访问到。

如何为图像增加滤镜

现在,图像的采样过程已经处于我们的着色器代码控制之下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易地控制每个像素的渲染算法,实现图像滤镜。这具体要怎么做呢?下面拿这张笔者在布拉格拍的伏尔塔瓦河做例子(嘿嘿嘿)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我们看到了一张默认彩色的图像。最常见的滤镜操作之一,就是将它转为灰度图。这有很多种实现方式,而其中最简单的一种,不外乎把 RGB 通道的值全设置成一样的:

// 先采样出纹理的 vec4 颜色
vec4 texColor = texture2D(img, vTexCoord);

// 然后可以这样
gl_FragColor = texColor.rrra;

// 或者这样
float average = (texColor.r + texColor.g + texColor.b) / 3.0;
gl_FragColor = vec4(vec3(average), texColor.a);

注意,在严格意义上,灰度化既不是用 R 通道覆盖 RGB,也不是对 RGB 通道简单取平均,而需要一个比例系数。这里为入门做了简化,效果如图: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目前为止我们的着色器里,真正有效的代码都只有一两行而已。让我们来尝试下面这个更复杂一些的饱和度滤镜吧:

precision highp float;
uniform sampler2D img;
varying vec2 vTexCoord;

const float saturation = 0.5; // 饱和度比例常量

void main() {
vec4 color = texture2D(img, vTexCoord);
float average = (color.r + color.g + color.b) / 3.0;
if (saturation > 0.0) {
color.rgb += (average - color.rgb) * (1.0 - 1.0 / (1.001 - saturation));
} else {
color.rgb += (average - color.rgb) * (-saturation);
}
gl_FragColor = color;
}

这个算法本身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你很容易在社区找到各种各样的着色器。这里主要只是想告诉大家,着色器里是可以写 if else 的……

增加饱和度后,效果如图所示: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但这里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饱和度比例还是这样的一个常量:

const float saturation = 0.5;

如果要实现「拖动滑块调节滤镜效果强度」这样常见的需求,难道要不停地更改着色器源码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为此,我们需要引入最后一种关键的资源类型:Uniform 资源。

在 WebGL 中,Uniform 概念类似于全局变量。一般的全局变量,是在当前代码中可见,而 Uniform 则对于这个着色器并行中的每次执行,都是全局可见并唯一的。这样,着色器在计算每个像素的颜色时,都能拿到同一份「强度」参数的信息了。像上面 uniform sampler2D 类型的纹理采样器,就是这样的一个 Uniform 变量。只不过 Beam 处理了琐碎的下层细节,你只管把 JS 中的 Image 对象按约定传进来,就能把图像绑定到这个着色器变量里来使用了。

每个 Uniform 都是一份短小的数据,如 vec4 向量或 mat4 矩阵等。要想使用它,可以从简单的着色器代码修改开始:

precision highp float;
varying vec2 vTexCoord;

uniform sampler2D img;
uniform float saturation; // 由 const 改为 uniform

该怎么给这个变量赋值呢?在 Schema 里适配一下就行:

const { vec2, vec4, float, tex2D } = SchemaTypes
export const TextureDemo = {
vs,
fs,
buffers: {
position: { type: vec4, n: 3 },
texCoord: { type: vec2 }
},
textures: {
img: { type: tex2D }
},
// 新增这个 uniforms 字段
uniforms: {
saturation: { type: float, default: 0.5 }
}
}

这里的 default 属于方便调试的语法糖,理论上这时代码的运行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只是 saturation 变量从 Shader 中的常量变成了从 JS 里传入。怎么进一步控制它呢?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 beam.draw 的时候多传入个资源就行了:

// ...
// 创建 Uniform 资源
const uniforms = beam.resource(Uniforms, {
saturation: 0.5
})

// 异步加载图像
fetchImage('venus.jpg').then(image => {
textures.set('img', { image, flip: true })

// Uniform 可以随时更新
// uniforms.set('saturation', 0.4)
beam
.clear()
.draw(shader, vertexBuffers, indexBuffer, uniforms, textures)
})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 JS 中轻松地控制滤镜的强度了。像典型 3D 场景中,也是这样通过 Uniform 来控制相机位置等参数的。

我们还可以将 Uniform 数组与卷积核函数配合,实现图像的边缘检测、模糊等效果,并支持无缝的效果强度调整。不要怕所谓的卷积和核函数,它们的意思只是「计算一个像素时,可以采样它附近的像素」而已。由于这种手法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 WebGL 能力,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这一步的例子,可以在 Single Filter 这里访问到。

如何叠加多个图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为单个图像编写着色器了。但另一个常见的需求是,如何处理需要混叠的多张图像呢?下面让我们看看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图像叠加效果: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JS 侧的渲染逻辑如下所示:

// ...
const render = ([imageA, imageB]) => {
const imageStates = {
img0: { image: imageA, flip: true },
img1: { image: imageB, flip: true }
}

beam.clear().draw(
shader,
beam.resource(VertexBuffers, rect.vertex),
beam.resource(IndexBuffer, rect.index),
beam.resource(Textures, imageStates)
)
}

loadImages('html5-logo.jpg', 'black-hole.jpg').then(render)

这里只需要渲染一次,故而没有单独为 VertexBuffersIndexBuffer 等资源变量命名,直接在 draw 的时候初始化就行。那么关键的 Shader 该如何实现呢?此时的着色器 Schema 结构是这样的:

const fs = `
precision highp float;
uniform sampler2D img0;
uniform sampler2D img1;
varying vec2 vTexCoord;

void main() {
vec4 color0 = texture2D(img0, vTexCoord);
vec4 color1 = texture2D(img1, vTexCoord);
gl_FragColor = color0 * color1.r;
}
`


const { vec2, vec4, mat4, tex2D } = SchemaTypes
export const MixImage = {
vs, // 顶点着色器和前例相同
fs,
buffers: {
position: { type: vec4, n: 3 },
texCoord: { type: vec2 }
},
textures: {
img0: { type: tex2D },
img1: { type: tex2D }
}
}

这里的核心代码在于 gl_FragColor = color0 * color1.r; 这一句,而这两个颜色则分别来自于对两张图像的 texture2D 采样。有了更丰富的输入,我们自然可以有更多的变化可以玩了。比如这样:

gl_FragColor = color0 * (1.0 - color1.r);

就可以得到相反的叠加结果。

在现在的 WebGL 里,我们一般可以至少同时使用 16 个纹理。这个上限说实话也不小了,对于常见的图像混叠需求也都能很好地满足。但是浏览器自身也是通过类似的 GPU 渲染管线来渲染的,它是怎么渲染页面里动辄成百上千张图像的呢?这说起来知易行难,靠的是分块多次绘制。

这一步的例子,可以在 Mix Images 这里访问到。

如何组合多个滤镜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单独实现过多种滤镜了,但如何将它们的效果串联起来呢?WebGL 的着色器毕竟是字符串,我们可以做魔改拼接,生成不同的着色器。这确实是许多 3D 库中的普遍实践,也利于追求极致的性能。但这里选择的是一种工程上实现更为简洁优雅的方式,即离屏的链式渲染。

假设我们有 A B C 等多种滤镜(即用于图像处理的着色器),那么该如何将它们的效果依次应用到图像上呢?我们需要先为原图应用滤镜 A,然后将 A 的渲染结果传给 B,再将 A + B 的渲染结果传给 C…依此类推,即可组成一条完整的滤镜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显然需要暂存某次渲染的结果。熟悉 Canvas 的同学一定对离屏渲染不陌生,在 WebGL 中也有类似的概念。但 WebGL 的离屏渲染,并不像 Canvas 那样能直接新建多个离屏的 <canvas> 标签,而是以渲染到纹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在给出代码前,我们需要先做些必要的科普。在 WebGL 和 OpenGL 体系中有个最为经典的命名槽点,那就是 Buffer 和 Framebuffer 其实完全是两种东西(不要误给 Framebuffer 加了驼峰命名噢)。Buffer 可以理解为存储大段有序数据的对象,而 Framebuffer 指代的则是屏幕!一般来说,我们渲染到屏幕时,使用的就是默认的物理 Framebuffer。但离屏渲染时,我们渲染的 Framebuffer 是个虚拟的对象,即所谓的 Framebuffer Object (FBO)。纹理对象可以 attach 到 Framebuffer Object 上,这样绘制时就会将像素数据写到内存,而不是物理显示设备了。

上面的介绍有些绕口,其实只要记住这两件事就对了:

  • 离屏渲染时,要将渲染目标从物理 Framebuffer 换成 FBO。

  • FBO 只是个壳,要将纹理对象挂载上去,这才是像素真正写入的地方。

对离屏渲染,Beam 也提供了完善的支持。FBO 有些绕口,因此 Beam 提供了名为 OffscreenTarget 的特殊资源对象。这种对象该如何使用呢?假设现在我们有 3 个着色器,分别是用于调整对比度、色相和晕影的滤镜,那么将它们串联使用的代码示例如下:

import { Beam, ResourceTypes, Offscreen2DCommand } from 'beam-gl'

// ...
const beam = new Beam(canvas)
// 默认导入的最小包不带离屏支持,需手动扩展
beam.define(Offscreen2DCommand)

// ...
// 原图的纹理资源
const inputTextures = beam.resource(Textures)

// 中间环节所用的纹理资源
const outputTextures = [
beam.resource(Textures),
beam.resource(Textures)
]

// 中间环节所用的离屏对象
const targets = [
beam.resource(OffscreenTarget),
beam.resource(OffscreenTarget)
]

// 将纹理挂载到离屏对象上,这步的语义暂时还不太直观
outputTextures[0].set('img', targets[0])
outputTextures[1].set('img', targets[1])

// 固定的矩形 Buffer 资源
const rect= [rectVertex, rectIndex]

const render = image => {
// 更新输入纹理
inputTextures.set('img', { image, flip: true })

beam.clear()
beam
// 用输入纹理,渲染对比度滤镜到第一个离屏对象
.offscreen2D(targets[0], () => {
beam.draw(contrastShader, ...rect, inputTextures)
})
// 用第一个输出纹理,渲染色相滤镜到第二个离屏对象
.offscreen2D(targets[1], () => {
beam.draw(hueShader, ...rect, outputTextures[0])
})

// 用第二个输出纹理,渲染晕影滤镜直接上屏
beam.draw(vignetteShader, ...rect, outputTextures[1])
}

fetchImage('prague.jpg').then(render)

这里的渲染逻辑,其实只是将原本这样的代码结构:

beam
.clear()
.draw(shaderX, ...resourcesA)
.draw(shaderY, ...resourcesB)
.draw(shaderZ, ...resourcesC)

换成了扩展 offscreen2D API 后的这样:

beam
.clear()
.offscreen2D(targetP, () => {
beam.draw(shaderX, ...resourcesA)
})
.offscreen2D(targetQ, () => {
beam.draw(shaderY, ...resourcesB)
})
.offscreen2D(targetR, () => {
beam.draw(shaderZ, ...resourcesC)
})
// 还需要在外面再 beam.draw 一次,才能把结果上屏

只要被嵌套在 offscreen2D 函数里,那么 beam.draw 在功能完全不变的前提下,渲染结果会全部走到相应的离屏对象里,从而写入离屏对象所挂载的纹理上。这样,我们就用函数的作用域表达出了离屏渲染的作用域!这是 Beam 的一大创新点,能用来支持非常灵活的渲染逻辑。比如这样的嵌套渲染结构,也是完全合法的:

beam
.clear()
.offscreen2D(target, () => {
beam
.draw(shaderX, ...resourcesA)
.draw(shaderY, ...resourcesB)
.draw(shaderZ, ...resourcesC)
})
.draw(shaderW, ...resourcesD)

离屏渲染的 API 看似简单,其实是 Beam 中耗费最多时间设计的特性之一,目前的方案也是经历过若干次失败的尝试,推翻了用数组、树和有向无环图来结构化表达渲染逻辑的方向后才确定的。当然它目前也还有不够理想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多反馈意见和建议。

现在,我们就能尝到滤镜链在可组合性上的甜头了。在依次应用了对比度、色相和晕影三个着色器后,渲染效果如下所示: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这一步的例子,可以在 Multi Filters 这里访问到。

如何引入 3D 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基本覆盖了 2D 领域的 WebGL 图像处理技巧了。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 WebGL 在 3D 领域的能力,实现一些更为强大的特效呢?当然可以。下面我们就给出一个基于 Beam 实现「高性能图片爆破轮播」的例子。

本节内容源自笔者在 现在作为前端入门,还有必要去学习高难度的 CSS 和 JS 特效吗?问题下的问答。阅读过这个回答的同学也可以跳过。

相信大家应该见过一些图片爆炸散开成为粒子的效果,这实际上就是将图片拆解为了一堆形状。这时不妨假设图像位于单位坐标系上,将图像拆分为许多爆破粒子,每个粒子都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小矩形。摄像机从 Z 轴俯视下去,就像这样: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相应的数据结构呢?以上图的粒子为例,其中一个刚好在 X 轴中间的顶点,大致需要这些参数: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 空间位置,是粒子的三维坐标,这很好理解

  • 纹理位置,告诉 GPU 需要采样图像的哪个部分

  • 粒子中心位置,相当于让四个顶点团结在一起的 ID,免得各自跑偏了

只要 50 行左右的 JS,我们就可以完成初始数据的计算:

// 这种数据处理场景下,这个简陋的 push 性能好很多
const push = (arr, x) => { arr[arr.length] = x }

// 生成将图像等分为 n x n 矩形的数据
const initParticlesData = n => {
const [positions, centers, texCoords, indices] = [[], [], [], []]

// 这种时候求别用 forEach 了
for (let i = 0; i < n; i++) {
for (let j = 0; j < n; j++) {
const [x0, x1] = [i / n, (i + 1) / n] // 每个粒子的 x 轴左右坐标
const [y0, y1] = [j / n, (j + 1) / n] // 每个粒子的 y 轴上下坐标
const [xC, yC] = [x0 + x1 / 2, y0 + y1 / 2] // 每个粒子的中心二维坐标
const h = 0.5 // 将中心点从 (0.5, 0.5) 平移到原点的偏移量

// positions in (x, y), z = 0
push(positions, x0 - h); push(positions, y0 - h)
push(positions, x1 - h); push(positions, y0 - h)
push(positions, x1 - h); push(positions, y1 - h)
push(positions, x0 - h); push(positions, y1 - h)

// texCoords in (x, y)
push(texCoords, x0); push(texCoords, y0)
push(texCoords, x1); push(texCoords, y0)
push(texCoords, x1); push(texCoords, y1)
push(texCoords, x0); push(texCoords, y1)

// center in (x, y), z = 0
push(centers, xC - h); push(centers, yC - h)
push(centers, xC - h); push(centers, yC - h)
push(centers, xC - h); push(centers, yC - h)
push(centers, xC - h); push(centers, yC - h)

// indices
const k = (i * n + j) * 4
push(indices, k); push(indices, k + 1); push(indices, k + 2)
push(indices, k); push(indices, k + 2); push(indices, k + 3)
}
}

// 着色器内的变量名是单数形式,将复数形式的数组名与其对应起来
return {
pos: positions,
center: centers,
texCoord: texCoords,
index: indices
}
}

现在我们已经能把原图拆分为一堆小矩形来渲染了。但这样还不够,因为默认情况下这些小矩形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借鉴一般游戏中粒子系统的实现,我们可以把动画算法写到着色器里,只逐帧更新一个随时间递增的数字,让 GPU 推算出每个粒子不同时间应该在哪。配套的着色器实现如下:

/* 这是顶点着色器,片元着色器无须改动 */

attribute vec4 pos;
attribute vec4 center;
attribute vec2 texCoord;

uniform mat4 viewMat;
uniform mat4 projectionMat;
uniform mat4 rotateMat;
uniform float iTime;

varying vec2 vTexCoord;
const vec3 camera = vec3(0, 0, 1);

// 伪随机数生成器
float rand(vec2 co) {
return fract(sin(dot(co, vec2(12.9898, 78.233))) * 43758.5453);
}

void main() {
// 求出粒子相对于相机位置的单位方向向量,并附带上伪随机数的扰动
vec3 dir = normalize(center.xyz * rand(center.xy) - camera);
// 沿扰动后的方向,随时间递增偏移量
vec3 translatedPos = pos.xyz + dir * iTime;

// 给纹理坐标插值
vTexCoord = texCoord;
// 求出矩阵变换后最终的顶点位置
gl_Position = projectionMat * viewMat * vec4(translatedPos, 1);
}

由于进入了 3D 世界,因此这个着色器引入了经典的 MVP 矩阵变换。这其实也已经远离了本文的主题,相信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难找到入门资料学习掌握。这个粒子效果的 Demo 如下所示。这里我们特意降低了粒子数量,方便大家看清它是怎么一回事:

【WebGL】523- 实用 WebGL 图像处理入门

如果基于 CSS,只要有了几百个 DOM 元素要高频更新,渲染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而相比之下基于 WebGL,稳定 60 帧更新几万个粒子是完全不成问题的。由此可见,在与图像处理相关的特效层面,WebGL 始终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

这一步的例子,可以在 Image Explode 这里访问到。

如何封装自定渲染器

最后,我们将视野回到前端工程,简单聊聊如何封装自己的渲染器。

Beam 自身不是一个 WebGL 渲染器或渲染引擎,而是方便大家编写渲染逻辑的通用基础库。当我们想要进一步复用渲染逻辑的时候,封装出自己的 WebGL 渲染器就显得必要了。

这里用 JS 中最为标准化的 class,演示如何封装出一个简单的滤镜渲染器:

class FilterRenderer {
constructor (canvas) {
this.beam = new Beam(canvas)
this.shader = this.beam(MyShader)
this.rect = createRect()
this.textures = this.beam.resource(Textures)
this.uniforms = this.beam.resource(Uniforms, {
strength: 0
})
}

setStrength (strength) {
this.uniforms.set('strength', strength)
}

setImage (image) {
this.textures.set('img', { image, flip: true })
}

render () {
const { beam, shader, rect, textures, uniforms } = this
beam
.clear()
.draw(shader, rect, textures, uniforms)
}
}

只要这样,在使用时就可以完全把 Beam 的 WebGL 概念屏蔽掉了:

const renderer = new FilterRenderer(canvas)
renderer.setImage(myImage)
renderer.setStrength(1)
renderer.render()

这时值得注意的地方有这么几个:

  • 尽量在构造器对应的初始化阶段分配好资源

  • 尽量不要高频更新大段的 Buffer 数据

  • 不用的纹理和 Buffer 等资源要手动用 destroy 方法销毁掉

当然,JS 中的 class 也不完美,而新兴的 Hooks 等范式也有潜力应用到这一领域,实现更好的 WebGL 工程化设计。该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出自己的渲染器呢?这就要看大家的口味和追求啦。

后记

为了尽量将各种重要的 WebGL 技巧浓缩在一起,快速达到足够实用的程度,本文篇幅显得有些长。虽然 Beam 的入门相对于 Vue 和 React 这样的常见框架来说还是有些门槛,但相比于一般需要分许多篇连载才能覆盖图像处理和离屏渲染的 WebGL 教程来说,我们已经屏蔽掉许多初学时不必关心的琐碎细节了。也欢迎大家对这种行文方式的反馈。

值得一提的是,Beam 不是一个为图像处理而生的库,API 中也没有为这个场景做任何特殊定制。它的设计初衷,其实是作为我司 3D 文字功能的渲染器。但由于它的 WebGL 基础库定位,它在 10KB 不到的体积下,不仅能平滑地从 3D 应用到 2D,甚至在 2D 场景下的扩展性,还能轻松超过 glfx.js 这样尚不支持滤镜链的社区标杆。这也反映出了设计框架时常有的两种思路:一种是为每个新需求来者不拒地设计新的 API,将框架实现得包罗万象;另一种是谨慎地找到需求间的共性,实现最小的 API 子集供使用者组合定制。显然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Beam 的后续发展,也需要大家的支持——其实只要你不吝于给它个 Star 就够了。这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继续争取资源来维护它,或者进一步分享更多的 WebGL 知识与经验。欢迎大家移步这里:

[Beam - Expressive WebGL] https://github.com/doodlewind/beam

到此为止,相信我们已经对 WebGL 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基本应用有了代码层面的认识了。希望大家对日常遇到的技术能少些「这么底层我管不来,用别人封装的东西就好」的心态,保持对舒适区外技术的学习热情,为自主创新贡献自己哪怕是微小的一份力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388037


原创系列推荐


4. 
5.  || 
6.   ||  
7. 

回复“加群”与大佬们一起交流学习~

点这,与大家一起分享本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