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敏捷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容词,更代表了一种方法,更强调“系统”对于“人”的价值,人类在进化过程以及认知、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都面临着各种“未知”(Unknown)和“不确定”(Uncertainty),所以人类的历史天然就是一个“敏捷”的过程。

全文共1796字,阅读需要5分钟

目录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Last

:先简后繁

:面对面沟通

:频繁交付

:绘制E-R图

:结语

BEGIN

前段时间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Scrum敏捷训练营,一不小心被邀请在训练营做学习分享,又一不小心获得了优秀学员证书,hhhh。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好了 不臭显摆了,下面分享一下如何把敏捷知识活灵活用到实际项目中。


不得不说,敏捷Scrum框架看上去一张图就可以解释清楚,实际上覆盖的知识点很庞大。


老实讲,目前我也无法将敏捷的方法论完全复刻到我现在的项目里,只是提取了敏捷思想中的其中一个重点“过程适应性”,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适当裁剪。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抛开敏捷开发,单从“敏捷”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我们都知道“敏捷 = 灵活”,好比形容一个人身手敏捷,身体灵巧,速度快。


在敏捷开发过程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 灵活,敏捷的思想是拥抱变化既然拥抱变化,那么就需要项目有很强的适应性。


敏捷开发生命周期中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满足市场环境 为客户创造价值,由此敏捷过程的适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下面就通过近期我负责的一个项目《工号规范制定》来拆解一下,是如何通过项目过程的实施来体现敏捷过程的适应性的。

#Step1:

先简后繁

在规范制定之前,我打算先分析一下当前业务数据,但是我发现甲方没有一个人对业务熟悉,也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这个时候,我只能从后台的数据入手,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


思路是有了,但是如果想要数据,表头怎么设计呢?按照以前的做法是,自己冥思苦想,把能想到的字段都列到Excel里。


最后导出数据分析完成后,甲方说不是他们想要的,甚至付出的工作量甲方也不认可。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下图是我在和甲方沟通,确定模板字段的沟通过程截图。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前期确认数据导出的模板字段时,范围不要大而全 要小而精,并且数据范围可以“先简后繁”,这样的好处:


避免了陷入分析数据的死循环里,始终找不到头绪;


减少了数据分析的结果和甲方领导想要的结果存在差异的风险;

在和甲方确定完字段模板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和过程中的沟通了。


#Step2:

面对面沟通


敏捷方法中,非常注重面对面沟通,面对面沟通是提高沟通效率的最直接的方法。


在前面的第一步骤“先简后繁”的数据模板定完后,后面遇到疑问,要随时和甲方咨询。


如果甲方有空的话,直接去工位找甲方,面对面沟通。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Step3:

频繁交付


上面提到,遇到问题后及时和甲方沟通,条件允许的话,直接和甲方面对面沟通。


一旦沟通完成后,我这边就及时修改了数据字段,并且修改完成后,发送给了甲方。


这个时候的数据不是最终版,还需要甲方持续确认,于是发完数据之后,我又找到了甲方,继续进行数据沟通,最终修改到v1.1的版本后才算版本迭代结束。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上面的v1.0和v1.1两个版本的输出,均在同一天,我采用了小步快跑的方式,每个小任务、事项完成都和甲方进行确认,不断的修改,最终达到用户想要的结果。


但是此时输出数据后,并不代表事情就做完了,因为数据之间的关系,别人很难从表里面看出各字段的对应关系。


#Step4:

绘制E-R图


这时候E-R图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通过E-R图,将各字段(实体)进行可视化,而这才是我们和甲方进行关系确认的「开始」。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关于E-R图的绘制方案和技巧,在之前的文章内有详细讲解,可查阅下方往期推荐[1]


#Last:

结语


从上面的四个步骤,显而易见,繁杂的文档,很难适应短期的环境变化。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小步快跑,每个小阶段任务的达成都和甲方确认。


小步快跑的同时我们要保持着思路方法的连续性,不能随着任务的切片化而让思路中断。

END

往期推荐

1


2


3


4


愿与你一起创造生活的可能

敏捷Scrum之过程适应性

致谢

祝愿每位小伙伴永远 幸福 快乐 健康 多金

分享收藏在看的话,以上祝福全部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