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仓库架构及数据模型介绍
数据仓库体系和数据模型介绍
一、 数据仓库基础架构
做大数据分析,建立大数据分析体系,首先需要对源数据进行采集,经过一定的整理,转换成统一规范和量纲之后,得到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后才得以进行大数据分析,也就是把数据从OLTP过程转换到 OLAP平台的一个过程,源数据的来源包括不限于:业务数据库、客户端、服务器日志以及第三方数据,从源数据到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银行或其他企业常见的报表系统、数据挖掘平台等分析系统)如下图所示:
数据仓库基础架构图
从源数据到数据仓库这一步,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操作和建模,这个过程统称为ETL(Extract-Transform-Load),主要是指将源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之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目的是将企业中的分散、零乱、标准不统一的数据整合到一起,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分析依据,ETL三个部分中,花费时间最长的是“T”(Transform,清洗、转换)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工作量是整个ETL的2/3。数据的加载一般在数据清洗完了之后直接写入数据仓库中去。
二、数据模型
在上述的ETL过程之后,将数据整合在一起的模型叫做数据仓库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本质是能够为了真实的模拟或抽象的表示世界,指使用实体、属性及其关系对企业运营和逻辑规则进行统一的定义、编码和命名;是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沟通的一套语言。数据模型在oltp和olap环境下,有明显的区别:
数据仓库数据模型与业务系统数据模型设计的区别
请大家记住,数据库 ≠ 数据仓库,OLTP和OLAP也有较大的区别,如果还不太明确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之间的区别,可以看这一篇文章:
数据模型分类
数据仓库数据模型设计的先后次序划分,可以将数据模型分为三类,
· 概念数据模型(concepural data model):容易理解的,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结构;
· 逻辑数据模型(logical data model):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 物理数据模型(phycial data model):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描述数据在储存介质上的机构,将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物理化到数据库的过程
三、逻辑数据模型
可以看出,概念数据模型离数据使用者很近,各个业务部门、各系统由于业务的不一致,对数据的要求也不一致,那么就需要逻辑数据模型能够提供一种统一的、共享的基础数据平台,为各个业务部门的不同业务需求提供一致、规范的数据,并且是一个可扩展的,动态的模型,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当业务变动的时候,能够对数据模型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甚至没有。
逻辑数据模型主要作用主要是:统一企业的数据视图、 定义业务部门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是构建数据仓库原子层的基础、 支持数据仓库的发展规划、初始化业务数据的归属;那么一定要有逻辑数据模型吗?是的,有和没有的区别如下图所示:有就可以构建高楼大厦,能够承接住银行这种海量数据,没有就回归到原始状态,仅仅只能构建一个小木屋,数据就已烂成一团,无法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ER建模和维度建模
目前业界常见的数据仓库数据模型有两类,维度建模和ER建模,
关系建模又叫ER建模,是数据仓库之父Inmon推崇的,其从全企业的高度设计一个3NF模型的方法,用实体加关系描述的数据模型描述企业业务架构,在范式理论上符合3NF,其是站在企业角度进行面向主题的抽象,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业务流程的,它更多是面向数据的整合和一致性治理,正如Inmon所希望达到的“single version of the truth”。
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数据仓库采用的就是Teredata的FS-LDM模型就是典型的ER模型:
FS-LDM模型在数据仓库架构中的地位
维度模型则是数据仓库领域另一位大师Ralph Kimball 所倡导的。维度建模以分析决策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模型,一般有较好的大规模复杂查询的响应性能,更直接面向业务,典型的代表是我们比较熟知的星形模型,以及在一些特殊场景下适用的雪花模型。
ER建模和维度建模的区别
另外,关系模型要求数据以最细粒度存在,而多维模型则以轻粒度汇总数据存在。所以ER建模可以查阅到单个客户层级的数据,但是维度建模得到的数据一般都是汇总级。
五、总结
以上便是数据仓库架构以及架构中的关键数据模型讨论,基本上了解了全架构主要过程和所使用的逻辑数据模型,就能够对你分析的数据如何获取,流经了何种路径有深入的认识,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手头的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