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看板管理方式是降低库存的有效武器

           

国内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究其原因是企业库存量过多,占用了过高的流动资金,据资料显示大多数企业的库存金额占整个流动资金的30-40%甚至更多。为了缓冲流动资金的短缺,我们必须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加强对库存的规划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库存的目的。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库存既要保证生产车间对原材料、零部件需求,又直接影响采购与销售部门的购销活动。为解放企业流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在保证供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资金,直接牵动着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传统的库存管理存在缺陷





      传统的库存管理存在缺陷,它是利用经济订货批量来决定库存量。 而经济订货批量,是利用数学的方法求得一定时期内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最低时的订货批量。 该方法的缺陷在于传统库存的假设:



1、物料需求是连续的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生产数量是变化的,因此对物料的需求是不均匀、不稳定的,对库存的的需求是间断性发生的。




2、对各种物料的需求是相互独立的


由于传统订货方法是面向单个零部件,对各项物料独立地进行订货,而不是对整个最终产品,因而在生产装配时很容易出现物料数量不匹配的状况。




3、库存消耗以后,能够及时补充库存


在传统的库存管理中,库存一旦低于订货点或消耗时,就会立即发出订货需求,以保持一定的存货来维持生产。这种不依需求而定的做法既没有必要,也很不合理,在需求间断的条件下,必然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总之,由于企业面临着经营变化,建立在传统模型基础上的许多假设条件的真实性会越来越差。所以,仍然采用传统库存管理不但没有帮助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反而误导企业的库存管理。这意味着一种新的库存管理体系诞生的必要性。





二、准时化生产体系下的库存管理








为了消除库存浪费,首先要获得库存过量的信息。推行准时化、同步化生产,就是各工序、各环节在物料供应的数量上和时间上做到紧密结合,实现“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从而消除过程中不协调或者停滞现象,降低闲置库存。这完美的构思,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开发具体的管理方法,看板管理方式,即准时化生产方式(JIT).







传统的生产工艺作业的顺序是从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销售,这样一步一步的进行。而企业中相互依存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环节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相脱离的。库存的作用就在于使各环节能够独立的进行运作,维持企业生产。所以各环节之间由于供应产品种类和数量不一致而出现矛盾,要求出现库存来维持生产。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竞争多于合作,不习惯在他们之间交流信息,也不习惯相互合作进行库存的调整,所以实际的库存往往超过生产需要的库存量,尤其为了防止某一个供应方不能按时交货,更需要准备大量的缓冲库存来维持生产,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库存成本。







看板管理方式,在精确测定生产各工序环节作业效率的前提下,采用看板(领取看板、生产看板、订货看板等)作为前后作业之间联系与沟通工具,而它是以最终的销售需求为起点,由后道作业向前道作业按照看板所提示信息提取物料,由需求决定生产量的看板放到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按照生产所需决定原材料看板,并放到原材料处,就这样一直到供应商那一块。就这样前道作业按照看板所提示信息进行补充生产,保证生产平准化,从而保障从原材料到成品整个过程畅通无阻,不会出现瓶颈现象。但是这需要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减少供应商的数目,跟选择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不但减少对供应商的管理节省一部分管理费用,而且在大家的协调合作之下,以最低的成本达到稳定的供给关系,这样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也可以使制造企业做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







零库存是没有资金和仓库占用,是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然而受到现实中不确定的供应、不确定的需求和生产的连续性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的库存没有可能是零,基于成本和效益最优化的安全库存是企业库存的下限。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例如,看板管理),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零库存。







JIT的运用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收益,它不仅局限于对库存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节省存活资金占用,仓库空间的占用,以及与至相关的保管员的减少等,还包括由于流动资金的占用而减少借款利息支出,或者企业用这笔资金进行其他投资所获得的回报,降低其机会成本,最关键的收益是实现了JIT所追求的目标,即消除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所有无价值的活动和消耗。最终结果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更快满足客户的需求。







总之而言,JIT管理体系的运用正式企业寻求的从管理要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之路。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