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再谈HotSpot JVM GC机制中的写屏障

原文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da5717e5b5ad


前言


在比较久之前的一篇文章《再谈JVM里的记忆集合》

https://www.jianshu.com/p/da5717e5b5ad  

中,笔者曾经写了这么一段话:

HotSpot通过写屏障(write barrier)来维护卡表。我们已经知道,内存屏障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指令重排序,它也是volatile关键字的基础。有了写屏障,JVM就可以保证引用发生改变时,对卡表中的卡做标记与访问内存的顺序不发生变化。在CardTableRS初始化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建卡表需要的屏障集合(barrier set)……

为什么划掉了呢?(原文也已经划掉了)

在上文中,笔者犯了一个原则性的低级错误,即把Java内存模型中的内存屏障/内存栅栏(memory barrier/fence)与HotSpot GC机制中的写屏障(write barrier)混为一谈了,但这两者实际上毫无关系。Doug Lea大佬也在《JSR-133 Cookbook for Compiler Writers》

http://gee.cs.oswego.edu/dl/jmm/cookbook.html

一文中明确指出:

Memory barriers are unrelated to the kinds of "write barriers" used in some garbage collectors.

带来困扰,十分抱歉。

写屏障是个有些复杂的话题,准确来说,它在GC中的应用也有不止一处。下面先纠正错误,简单解释写屏障的概念,及其与卡表的关系。

写屏障与卡表

“写屏障”这个词虽然看起来高深,但是它的含义却相当naive——就是对一个对象引用进行写操作(即引用赋值)之前或之后附加执行的逻辑,相当于为引用赋值挂上的一小段钩子代码。

前文所述“HotSpot通过写屏障来维护卡表”,写屏障就是在将引用赋值写入内存之前,先做一步mark card——即将出现跨代引用的内存块对应的卡页置为dirty,如下图所示。

而之前提到过的JVM参数-XX:+UseCondCardMark,就是开启有条件的写屏障:在将卡页置为dirty之前,先检查它是否已经为dirty状态,如果已经是了,就不必再执行mark card动作,以避免虚共享。

写屏障除了用于维护卡表之外,在并行GC(如CMS、G1)中的并发标记阶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下面以CMS垃圾收集器为例简单解说。

并行GC中并发标记的漏标隐患

我们已经知道,CMS垃圾收集器的执行分为以下6个阶段:

  1. 初始标记

  2. 并发标记

  3. 并发预清理

  4. 重新标记

  5. 并发清理

  6. 并发重置

其中,只有不带“并发”字眼的初始标记、重新标记两个阶段是stop-the-world的,其他4个阶段都是与用户线程(GC界的术语称作mutator)并行的,这符合CMS收集器追求最少STW时间与最高响应度的宗旨。

初始标记和并发标记阶段就是进行可达性分析。CMS的根搜索机制是深度优先的三色标记(tri-color marking)算法,属于基础知识,不再展开讲了。

初始标记阶段会只遍历GC Roots直接可达的那些对象,并压入标记栈(mark stack);并发标记阶段会逐一从标记栈中弹出对象,然后不断递归标记它们直接引用的对象,重复压入-弹出过程,直到标记栈为空。

在并发标记阶段,难点在于:用户线程并未停止,仍然在改变对象的引用关系。这有可能造成原本活动的对象被漏标,进而破坏GC的正确性。示例如下图所示。

(a) 搜索对象A的直接子对象,标记对象B为可达(灰色),并将B压入标记栈。此时A的直接子对象搜索完毕,标记为存活(黑色),将A弹出标记栈;

(b) (c) 与此同时,用户线程改变引用,让A引用C,并移除掉B对C的引用;

(c) 结果:无法再由B标记到C,但也无法由A标记到C(因为A已经出栈)。C虽然仍为活动对象,但被错判为非活动(白色)对象而被回收。显然这是无法容忍的。

事实上,不止是CMS,在其他任何并行的垃圾回收器中,都有对象漏标的隐患。Wilson指出,出现漏标的充要条件是以下两个情况同时发生:

  1. mutator使黑色对象直接引用了白色对象;

  2. mutator删除了从灰色对象到白色对象之间的所有引用路径。

强三色不变式与增量更新写屏障

为了解决漏标问题,需要破坏上文所述的两个情况,亦即强制回收器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之一。

  • 强三色不变式:保证永远不会存在黑色对象到白色对象的引用(破坏情况1)。

  • 弱三色不变式:所有被黑色对象引用的白色对象都处于灰色保护状态,即直接或间接从灰色对象可达(破坏情况2)。

强/弱三色不变式都可以通过屏障技术来实现,并且在不同环境下有多种不同的屏障技术。CMS收集器采用增量更新(incremental update)写屏障实现强三色不变式,具体来讲,是Dijkstra等人提出的Dijkstra写屏障,其逻辑是:

拦截使黑色对象引用指向白色对象的mutate操作,强制被引用指向的白色对象置为灰色状态,并将其压入标记栈。

Dijkstra写屏障的逻辑用伪码表示如下。

write_barrier(obj, field, newobj) { if(newobj.mark == FALSE) { newobj.mark = TRUE push(newobj, $mark_stack) } *field = newobj}
可见,之所以名为“增量更新”,是指写屏障会持续hook引用的插入和变更。下图示出了加入增量更新写屏障后,并发标记阶段引用发生更改的情况,可见对象C可以安全地存活了。

但是,增量更新写屏障无法探知堆外(如栈上)GC Roots的引用变化,所以CMS收集器在并发标记和预清理完成后,还得做一次重新标记,即再做一次根搜索。

The End

G1的解决思路与CMS又有不同,是采用了初始快照(snapshot-at-the-beginning, SATB)写屏障实现了弱三色不变式。G1垃圾收集器非常复杂,应该择日好好总结一下,今天就不提了。

明天早起搬砖,民那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