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原文链接:http://tecdat.cn/?p=6454


聚类方法用于识别从营销,生物医学和地理空间等领域收集的多变量数据集中的相似对象。它们是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包括:

  • 划分方法

  • 分层聚类

  • 模糊聚类

  • 基于密度的聚类

  • 基于模型的聚类




数据准备

  • 演示数据集:名为USArrest的内置R数据集

  • 删除丢失的数据

  • 缩放变量以使它们具有可比性


# 读取数据
my_data <- USArrests %>% na.omit() %>% #删除缺失 scale() # 标准化
# 浏览部分数据head(my_data, n = 3)## Murder Assault UrbanPop Rape## Alabama 1.2426 0.783 -0.521 -0.00342## Alaska 0.5079 1.107 -1.212 2.48420## Arizona 0.0716 1.479 0.999 1.04288

距离


  • get_dist():用于计算数据矩阵的行之间的距离矩阵。与标准dist()功能相比,它支持基于相关的距离测量,包括“皮尔逊”,“肯德尔”和“斯皮尔曼”方法。

  • fviz_dist():用于可视化距离矩阵

res.dist <- get_dist(U gradient = list(low = "#00AFBB", mid = "white", high = "#FC4E07"))


划分聚类

算法是将数据集细分为一组k个组的聚类技术,其中k是分析人员预先指定的组的数量。


k-means聚类的替代方案是K-medoids聚类或PAM(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Kaufman和Rousseeuw,1990),与k-means相比,它对异常值不太敏感。


以下R代码显示如何确定最佳簇数以及如何在R中计算k-means和PAM聚类。

  1. 确定最佳簇数 

 
fviz_nbclust(my_data, kmeans, method = "gap_stat")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计算并可视化k均值聚类

set.seed(123) # Visualize fviz_cluster(km.res, data = my_data, ellipse.type = "convex", palette = "jco", ggtheme = theme_minimal())
# 聚类 pam.res <- pam(my_data, 3)# 可视化fviz_cluster(pam.res)

分层聚类

分层聚类是一种分区聚类的替代方法,用于识别数据集中的组。它不需要预先指定要生成的簇的数量。


# 层次聚类res.hc <- USArrests %>% scale() %>% # 标准化数据 hclust(method = "ward.D2") # 计算层次聚类
# 可视化fviz_dend(res.hc, k = 4, # 分成4个组 color_labels_by_k = TRUE, rect = TRUE )



评估聚类倾向

为了评估聚类倾向,可以使用Hopkins的统计量和视觉方法。 

  • Hopkins统计:如果Hopkins统计量的值接近1(远高于0.5),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数据集是显着可聚类的。

  • 视觉方法:视觉方法通过计算有序相异度图像中沿对角线的方形黑暗(或彩色)块的数量来检测聚类趋势。

R代码:

 
iris[, -5] %>%  scale() %>% # 标准化数据 get_clust_tendency(n = 50, gradient = gradient.color)#### [1] 0.8##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确定最佳簇数

 
set.seed(123)

res.nbclust <- USArrests %>% scale() %>% (distance = "euclidean", min.nc = 2, max.nc = 10, method = "complete", index ="all") # Visualize fviz_nbclust(res.nbclust, ggtheme = theme_minimal())## Among all indices:## ===================## * 2 proposed 0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1 proposed 1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9 proposed 2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4 proposed 3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6 proposed 4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2 proposed 5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1 proposed 8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 1 proposed 10 as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Conclusion## =========================## * According to the majority rule, the best number of clusters is 2 .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群集验证统计信息


在下面的R代码中,我们将计算和评估层次聚类方法的结果。

  1. 计算和可视化层次聚类:

 # 聚类分成三个组res.hc <- iris[, -5] %>% scale() %>% ("hclust", k = 3, graph = FALSE)
# 可视化 (res.hc, palette = "jco", rect = TRUE, show_labels = FALSE)

检查轮廓图:
 
 (res.hc)## cluster size ave.sil.width## 1 1 49 0.63## 2 2 30 0.44## 3 3 71 0.32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1. 哪些样品有负轮廓?他们更接近什么集群?

# Silhouette系数sil <- res.hc$silinfo$widths[, 1:3]
#负轮廓系数neg_sil_index <- which(sil[, 'sil_width'] < 0)sil[neg_sil_index, , drop = FALSE]## cluster neighbor sil_width## 84 3 2 -0.0127## 122 3 2 -0.0179## 62 3 2 -0.0476## 135 3 2 -0.0530## 73 3 2 -0.1009## 74 3 2 -0.1476## 114 3 2 -0.1611## 72 3 2 -0.2304


 

高级聚类方法

混合聚类方法

  • 分层K均值聚类:一种改进k均值结果的混合方法

  • HCPC:主成分上的分层聚类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模糊聚类

模糊聚类也称为软聚类方法。标准聚类方法(K-means,PAM),其中每个观察仅属于一个聚类。这称为硬聚类。



基于模型的聚类

基于模型的聚类中,数据被视为来自两个或多个聚类的混合的分布。它找到了最适合模型的数据并估计了簇的数量。


DBSCAN:基于密度的聚类

DBSCAN是Ester等人引入的聚类方法。(1996)。它可以从包含噪声和异常值的数据中找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簇(Ester等,1996)。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背后的基本思想源于人类直观的聚类方法。

R链中的DBSCAN的描述和实现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文,有任何问题请在下方留言!

点击标题查阅往期内容







更多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R语言中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比较


案例精选、技术干货 第一时间与您分享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更多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