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K8S | 混合云,始于混乱,终于混乱(上)


去年7月,SuSE宣布收购Rancher,到了12月1日,听闻两家在国内已经坐在一个Office里办公了。


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独立Linux开源公司,一个是领先的Kubernetes集群管理平台,就这样在一起了。


我想应该是此前IBM收购Redhat直接刺激了SuSE,每一个厂商都在不断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策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商业故事,但每个故事背后都是权衡算计。


不过,从市场格局看,SuSE和Rancher抱团取暖的组合模式,应该有助于提升未来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一个听来的故事


客户是一家台北的交通运输公司,该公司的票务核心系统使用的是IBM MainFrame。


对于购票这个场景,通常是客户先查票,而且会查询多次,就像我们自己旅行,选火车票和机票的时候也会查半天,等确定好了行程之后,再下单购票,对系统来说,查询远大于交易,读写比很高。


客户的系统现状是IT资源使用率很高,但IBM机的维护成本更高。其实一个读写分离的系统架构就能用来很好的解决用户的问题,但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这个项目会被打上一个IBM主机下移的标签。


这对IBM来说不是个好事,但IBM全球服务部(GTS)基于客户长期合作的关系,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建议客户将拟下移的应用部署到Redhat的OpenShift容器平台(简称OCP),不仅帮客户实现了基于新一代分布式的微服务架构,还通过整合相关主机资源,VMware环境和容器平台实现了混合云架构。

 

你看,坏事变好事,IBM整合了更多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了最新混合云的Total Solution。

 

K8S | 混合云,始于混乱,终于混乱(上)


故事还在继续


好故事就是剧情总是持续不断,跌宕起伏,长讲长新。


IBM之前一直在云计算市场表现乏力,斥巨资收购Redhat,就是看上了开源背景的红帽和OCP。


最新的进展,IBM在2020年10月官宣分拆,把GTS的基础服务装入新公司独立运营,估计IBM也想明白了,Redhat如果直接跟着自己,在企业混合云市场必败无疑,这次从架势上看,IBM打算在混合云上最后一搏了。


此时,站在SuSE的角度,就很好理解他跟Rancher的联姻了。


虽说之前SuSE凭借自己的优势,在商业市场里也有像SAP HANA和VMware这样的生态伙伴,但是与同样是企业级开源厂商的红帽相比,SuSE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相对要弱很多。


本来Redhat就有领先优势,再加上IBM赋能,将会进一步增加市场影响力。SuSE如果不能采取一些动作,估计会变得更加被动,同样对Rancher也一样。


另外,近期还有一个消息,就是Kubernetes 将弃用 Docker。


消息是最近的,但事早就开始干了。老外也很会玩,Google和Redhat看不惯Docker,就自己另起炉灶。


这不,红帽在OCP在V4版本就把自己给重构了,直接放弃Docker,全面集成CoreOS,只为容器环境提供 Podman和Buildah。


开源软件江湖的水更深,都想当武林盟主,带头大哥,但实力更重要,感觉Docker当初有点膨胀。


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对容器的接触,可以追溯到2014,那会儿也是我对开源最为热衷的时期。


这个时期,容器技术受到互联网行业的热捧,我也跟着凑热闹 ,之后认识了从新浪微博出来进行容器创业的王利俊,从他的“希云”那里入了容器的门,隔行如隔山,很多事还需要自己修行


反正在我的概念里,Docker、容器和集装箱都是划等号的,再后来又有了Swarm,Mesos和Kubernetes几个调度平台,印象中几家争来争去的,那会容器编排平台也处于市场初期,每种标准都有自己的拥趸,三国时代,百家争鸣


但好像突然某一天,一切全变了,Kubernetes(简称K8S)成了事实上的标准,然后很多厂商开始调整自己的产品架构追随K8S,Rancher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最终随着技术发展,市场优胜劣汰,除了几家做ToB的云计算厂商外,主流的商业容器管理平台好像也剩下没几家了。


接下来,我就现在市场上主要的三个商用容器平台,TanZu、OpenShift和Rancher,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TanZu,模块化的橱柜


其实,除了IBM之外,VMware这两年也干了不少事,同样的诉求,试图在混合云市场找回领导地位。


2019年,VMware收购了Pivotal这家牛X的公司,之后很快就发布了TanZu产品线,用来承载自己的混合云战略梦想。


去年,我去V记的主场做了一次关于TanZu的交流学习,也涉及Pivotal的一些产品,我不是很懂CloudFundary,但听了之后感觉跟红帽OCP差别还是很大的。


给我的感觉,V记的思路是客户只需要负责业务,不需要关注底层实现,技术都交给厂商,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的,但他们忽略了不少现实的状况,比如说有些客户喜欢开源和自主可控。


但我觉得TanZu的产品线太长,除了核心的TanZu Kubernetes Grid(TKG),还有像外围的Mission Control等,再加上VMware Cloud Foundation,听着就让人头大。


一句话,TanZu要的不是单兵作战,而是整体协同。


“砸场子”的客户

 

VMware的核心产品vSphere依然是企业数据中心的拳头产品,目前存量客户很多,但按照我所了解的情况,客户在容器化平台更倾向于选择物理机。


关于容器平台物理机还是虚拟机看法不一,我自己更倾向于容器运行在虚拟机的方案,如果只是拿性能说事,我觉得没有必要,毕竟在公有云上的容器服务,底层也大都是虚拟机。


在当今算力过剩,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注定平庸的背景下,客户根本没有必要过于关注虚拟化的性能损耗,特事特办就好。


而物理虽然在性能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管理的颗粒上业务隔离和逻辑划分上明显有局限性


不过对于VMware主要的私有云和数据中心市场,推出TanZu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大量的vSphere用户,从熟悉的vCenter的平滑过度到TanZu上。


我觉得对于V记存量用户是好事,但是相比物理机,vSphere和TanZu的两层license成本是一笔额外的显性费用,都说老外商业模式成熟,但是不知道为啥在技术产品过剩的今天,还在迷恋产品本身。


另一个原因,VMware在这两年才发布的TanZu,丢了先手,跟IBM一样,在云计算领域已经算不上头牌。今天,对于稍微有点体量的用户,要么开源,要么外采,谁会在原地等着你。


以我司这种V记ELA的用户为例,没看出来打算在TanZu上做投入,所以,我个人不是很看好V记关于TanZu的商业收费策略,但就在今天,听说VMware换了新CEO,来个免费的TanZu呗。


不过,TanZu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管理粒度更丰富,方式更灵活,可以VM和K8S两手抓,再跟面向研发的Pivitol体系做集成,架构优势更明显,对于后者,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今天主要讲了关于混合云下的容器平台的演变,算是个引子,也去“砸”了一下VMware的场子,明天会接着点评另外两家,咱们下篇见!


---未完待续,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就请点个赞或“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