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Scrum的度量与报告

   Joe Schofield在2021年底,发表了最新文章,如何改进scrum的度量与报告。他在上一篇文章《》对于敏捷、敏捷大师们,尤其是敏捷的标准化进程极尽冷嘲热讽。在实践层面,他还是给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1.如何写故事?

   Joe首先就是介绍了如何更好地写故事?其主要思想就是将功能点分析(FPA)与用户故事结合,用“故事”来体现功能需求(事务功能与数据功能),用“验收标准”(AC)来体现非功能需求。这部分我将单独开一篇来介绍。

   本文主要讲如何度量,如何做报告。


2.从测量(measure)到度量(metric)

   在英语中,measure既是一个名词,代表收集、测量到(例如:数量、重量、价值、尺寸等)的数字;也是一个动词,指的是将收集的数值与标准值、计划值对比。而metric的含义,是对两个测量值进行比较或计算,而产生了有意义的“衍生数据”。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指标

   例如:scrum团队会收集:他们的计划工时、实际工时;计划故事点、实际故事点;这些都是测量值(measure)。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对计划工时与实际工时进行比较,产生一个度量值(metric)——两者的偏差情况,即:代价函数。

   在我看来,这就是从data(数据)到information(信息)的升华。


   在全世界的软件工程领域,比较常见的度量,就是“生产率”以及“交付速率”。

   但是,如何应该如何使用这些度量值?

   如果就是单纯地比较团队之间的生产率、交付速率,是不利于敏捷的“自组织”,会伤害团队之间、团队与干系人之间的信任。因为这些度量没有考虑以下因素:

  • 产品与服务的目标;

  • 团队人数与专业知识;

  • 物理与技术环境;

  • 跨部门合作的隐形投入;

  • 自组织所特有的团队角色。

   在国内,我听到的埋怨主要是——没有考虑功能的复杂度。

   这些度量很容使得团队陷入为了数字而数字的尴尬处境。尤其是故事点,本身并不标准,很容易“膨胀变形”。

   领导们经常开会,讨论如何让团队A的“生产率”更像团队B,而不是如何消除团队A每天面临的障碍。通常,领导抑制了团队成功所必需的文化变革。


   3、团队的测量

   首要的问题,还是为什么要测量?

   原因一,就是敏捷原则的第12条:团队应该定期反思如何提高成效,并依此调整自身的行为表现。

   这种定期的“回顾”,有很多的观察点、测量值,例如:合作技能,跨职能部门发展、沟通、工具知识、注意力分散管理、自我约束、backlog细化和工作流等等。

   但是最常见的测量还是:已验收的故事数,故事点数量,计划工期、实际工期。

   如上文所述,根据这些测量值,团队可以做一些“启发性”的度量——计划与实际的偏差。这个度量值,可以帮助团队在未来的sprint计划会上,限制故事点的数量。

  插一句:这个度量,对于使用“看板”的团队也有帮助,可以量化在制品(WIP)的规模;可以优化“提前期”与“周期”。

   原因二,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

   即对传统项目管理“铁三角”(进度、成本、范围)的测量。但是这三个测量对于敏捷团队而言,都会造成价值递减。

  4、组织的测量

   对于组织级而言,传统的项目报告就是将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展示在一起:Y轴上逐一排列着项目,X轴显示着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一些关键指标,每个指标由“红黄绿”三种灯来指示。

Scrum的度量与报告

   

   绿灯显示项目的指标比较健康,黄灯表示需要警惕,而红灯这是需要格外关注,需要被干预。

   组织级的财务管理者普遍有个认知误区:项目的进度没有达到某个里程碑(程度),相应的成本也肯定没有支出那么多。

   几十年来,组织一直执着于修复“红灯”,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变更”或“异常报告”。具体的过程:偏差分析、制定纠偏措施、预测新的“铁三角”目标。组织为此会制定繁琐且有“侵入性”的流程,目的就是让高层相信——项目的明天会更好。

   但是,由于业务创新驱动的特点,敏捷项目越是到后期,越是会发生需求变更、优先级调整。如果用传统的报告形式,敏捷的项目群肯定是“红灯一片”。

 

   相比较传统的铁三角,敏捷的组织级项目管理应该关注:价值交付、发版(release)、优先级。

   这“新三角”应该如何来看?怎么实现?

  • 价值交付。我们去观察自己的组织里,是否存在着一些项目,投入了很多却一直没有产出。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组织的“种子资金”就是鼓励团队交付早期的价值,然后随着价值交付来投入资金;如果发现没有价值,或者边际效益递减,那么就立刻停止投入。

  • 发版。组织是选择交付的能力?还是控制进度的能力?尽快与频繁的发版可以给组织带来更快更频繁的价值,所以,跟踪发版的规模与速率比调整进度更重要。

  • 优先级。这一点与传统的范围有一些对应关系,我们都知道“范围内”比“范围外”的优先级要高。但是在Scrum中,优先级应该是在每个“梳理”中,由PO来决定的。

  梳理(grooming/refinement)是Scrum的变更控制流程,因为要满足不断发展与创新的业务需要,敏捷组织不应该使用传统的、繁重的变更流程。

5、推荐的度量

    Joe推荐了几个有洞见的度量。

    累计交付价值。PO在写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故事有价值。结合FPA(功能点分析),在这一点上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每一个sprint,以及每一个发版中,就可以度量出包含了多少功能点,也就可以折算出相应的货币金额。


   此外的度量:每个版本的缺陷数交付速率与缺陷的关系产能与速率的关系

   最后一个度量,就是分析“交付速率”的差异原因,如下图。因为每个sprint的故事点不一样,所以交付速率才有差异。


   组织的高层肯定会寻找团队速率波动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专业信息,他们很有可能想到其他原因。甚至在团队之间进行比较,设定标准,寻找适合所有团队的最佳实践。

   组织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团队都有其相对的价值。不应该只考虑故事点的价值(价格),而忽悠了理解团队。

结论

   Scrum的核心是交付价值,所以,传统的项目/组织的度量、分析报告是不适用的。应该将功能点分析结合进来,可以更有效帮助组织进行敏捷转型。

   对于本文,我也进行了反思。项目本身是不区分敏捷与传统的,敏捷只是一种项目管理模式。用瀑布的方式也可以“业务创新驱动”;也要注意交付价值;也可以重新来审视“新三角”。

   此外就是,西方软件工程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为本”,我们能否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