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算法二)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简单排序


在我们的程序中,排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需求,提供一些数据元素,把这些数据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比如查询一些订单,按照订单的日期进行排序;再比如查询一些商品,按照商品的价格进行排序等等。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些常见的排序算法。


java的开发工具包jdk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实现,比如ListSetMapMath等等,都是以API的方式提供,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次编写,多处使用。我们借鉴jdk的方式,也把算法封装到某个类中,那如果是这样,在我们写java代码之前,就需要先进行API的设计,设计好之后,再对这些API进行实现。


就比如我们先设计一套API如下:

 


然后再使用java代码去实现它。以后我们讲任何数据结构与算法都是以这种方式讲解


1. Comparable接口介绍


由于我们这里要讲排序,所以肯定会在元素之间进行比较,而Java提供了一个接口Comparable就是用来定义排序规则的,在这里我们以案例的形式对Comparable接口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需求:

1.定义一个学生类Student,具有年龄age和姓名username两个属性,并通过Comparable接口提供比较规则;


2.定义测试类Test,在测试类Test中定义测试方法Comparable getMax(Comparable c1,Comparable c2)完成测试

 

//学生类

public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Comparable<Student>{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name;

}

public void set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Student{" +

"username='" + username + '\'' +

", age=" + age +

'}';

}

//定义比较规则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Student o) {

return this.getAge()-o.getAge();

}

}

//测试类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Username("zhangsan");

stu1.setAge(17);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

stu2.setUsername("lisi");

stu2.setAge(19);

Comparable max = getMax(stu1, stu2);

System.out.println(max);

}

//测试方法,获取两个元素中的较大值

public static Comparable getMax(Comparable c1,Comparable c2){

int cmp = c1.compareTo(c2);

if (cmp>=0){

return c1;

}else{

return c2;

}

}

}


2.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


需求:

排序前:{4,5,6,3,2,1}


类名 Bubble

构造方法 Bubble():创建Bubble对象


成员方法

1.public static void sort(Comparable[] a):对数组内的元素进行排序

2.private static boolean greater(Comparable v,Comparable w):判断v是否大于w

3.private static void exch(Comparable[] a,int i,int j):交换a数组中,索引i和索引j处的值


排序后:{1,2,3,4,5,6}


排序原理:


1.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就交换这两个元素的位置。

2.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元素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元素。最终最后位置的元素就是最大值。

(算法二)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冒泡排序API设计:

(算法二)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冒泡排序的代码实现:

//排序代码

public class Bubble {

/*

对数组a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Comparable[] a){

for(int i=a.length-1;i>0;i--){

for (int j = 0; j <i; j++) {

if (greater(a[j],a[j+1])){

exch(a,j,j+1);

}

}

}

}

/*

比较v元素是否大于w元素

*/

private static boolean greater(Comparable v,Comparable w){

return v.compareTo(w)>0;

}

/*

数组元素ij交换位置

*/

private static void exch(Comparable[] a,int i,int j){

Comparable t = a[i];

a[i]=a[j];

a[j]=t;

}

}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4, 5, 6, 3, 2, 1};

Bubble.sort(a);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

}

}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冒泡排序使用了双层for循环,其中内层循环的循环体是真正完成排序的代码,所以,我们分析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主要分析一下内层循环体的执行次数即可。


在最坏情况下,也就是假如要排序的元素为{6,5,4,3,2,1}逆序,那么:


元素比较的次数为:

(N-1)+(N-2)+(N-3)+...+2+1=((N-1)+1)*(N-1)/2=N^2/2-N/2;


元素交换的次数为:

(N-1)+(N-2)+(N-3)+...+2+1=((N-1)+1)*(N-1)/2=N^2/2-N/2;


总执行次数为:

(N^2/2-N/2)+(N^2/2-N/2)=N^2-N;


按照大O推导法则,保留函数中的最高阶项那么最终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3.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一种更加简单直观的排序方法。


需求:

排序前:{4,6,8,7,9,2,10,1}

排序后:{1,2,4,5,7,8,9,10}


排序原理:


1.每一次遍历的过程中,都假定第一个索引处的元素是最小值,和其他索引处的值依次进行比较,如果当前索引处的值大于其他某个索引处的值,则假定其他某个索引出的值为最小值,最后可以找到最小值所在的索引


2.交换第一个索引处和最小值所在的索引处的值

(算法二)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选择排序API设计:

(算法二)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选择排序的代码实现:

 //排序代码

public class Selection {

/*

对数组a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Comparable[] a){

for (int i=0;i<=a.length-2;i++){

//假定本次遍历,最小值所在的索引是i

int minIndex=i;

for (int j=i+1;j<a.length;j++){

if (greater(a[minIndex],a[j])){

//跟换最小值所在的索引

minIndex=j;

}

}

//交换i索引处和minIndex索引处的值

exch(a,i,minIndex);

}

}

/*

比较v元素是否大于w元素

*/

private static boolean greater(Comparable v,Comparable w){

return v.compareTo(w)>0;

}

/*

数组元素ij交换位置

*/

private static void exch(Comparable[] a,int i,int j){

Comparable t = a[i];

a[i]=a[j];

a[j]=t;

}

}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eger[] a = {4,6,8,7,9,2,10,1};

Selection.sort(a);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

}

}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选择排序使用了双层for循环,其中外层循环完成了数据交换,内层循环完成了数据比较,所以我们分别统计数据交换次数和数据比较次数:


数据比较次数:

(N-1)+(N-2)+(N-3)+...+2+1=((N-1)+1)*(N-1)/2=N^2/2-N/2;


数据交换次数:N-1


时间复杂度:N^2/2-N/2+N-1=N^2/2+N/2-1;


根据大O推导法则,保留最高阶项,去除常数因子,时间复杂度为O(N^2);


4.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且稳定的排序算法。


插入排序的工作方式非常像人们排序一手扑克牌一样。开始时,我们的左手为空并且桌子上的牌面朝下。然后,我们每次从桌子上拿走一张牌并将它插入左手中正确的位置。为了找到一张牌的正确位置,我们从右到左将它与已在手中的每张牌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

(算法二)简单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需求:

排序前:{4,3,2,10,12,1,5,6}

排序后:{1,2,3,4,5,6,10,12}


排序原理:


1.把所有的元素分为两组,已经排序的和未排序的;

2.找到未排序的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向已经排序的组中进行插入;

3.倒叙遍历已经排序的元素,依次和待插入的元素进行比较,直到找到一个元素小于等于待插入元素,那么就把待插入元素放到这个位置,其他的元素向后移动一位;

插入排序API设计:

插入排序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Insertion {

/*

对数组a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Comparable[] a){

for (int i=1;i<a.length;i++){

//当前元素为a[i],依次和i前面的元素比较,找到一个小于等于a[i]的元素

for (int j=i;j>0;j--){

if (greater(a[j-1],a[j])){

//交换元素

exch(a,j-1,j);

}else {

//找到了该元素,结束

break;

}

}

}

}

/*

比较v元素是否大于w元素

*/

private static boolean greater(Comparable v,Comparable w){

return v.compareTo(w)>0;

}

/*

数组元素ij交换位置

*/

private static void exch(Comparable[] a,int i,int j){

Comparable t = a[i];

a[i]=a[j];

a[j]=t;

}

}

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插入排序使用了双层for循环,其中内层循环的循环体是真正完成排序的代码,所以,我们分析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主要分析一下内层循环体的执行次数即可。

最坏情况,也就是待排序的数组元素为{12,10,6,5,4,3,2,1},那么:


比较的次数为:

(N-1)+(N-2)+(N-3)+...+2+1=((N-1)+1)*(N-1)/2=N^2/2-N/2;


交换的次数为:

(N-1)+(N-2)+(N-3)+...+2+1=((N-1)+1)*(N-1)/2=N^2/2-N/2;


总执行次数为:

(N^2/2-N/2)+(N^2/2-N/2)=N^2-N;


按照大O推导法则,保留函数中的最高阶项那么最终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