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上架、重做RAID、安装CentOS8与Lens测试
最近三周工作是将另一个机房内的服务器搬至办公区隔壁,上架、更换硬件、重新安装系统并将其作为测试机搭建所需的环境,之后需要迁移各类服务,将一些应用迁移到Kubernetes集群架构上,需要配置、调试、测试各种环境与工具。昨天发了一篇测试Kuboard,今天测试了Lens(已完成)和K9s。简单记录一下配置服务器流程和测试Lens的结果。
服务器上架后更换硬盘,需要重做RAID。由于是接近10年的老机器,所以配置界面较为古早,并且性能也稍差些,一般情况下不敢(也不应该)轻易重启。
加装硬盘重做Raid1
服务器上电后一般默认开机,在未安装操作系统前也会启动进入BIOS界面,或是其他预设的Manager窗口。开机后可以看到BIOS版本、日期,以及处理器信息。当前画面停留时间非常短,按照屏幕下方提示可以进入所需要设置的界面,如果不按任何按键,则会自动启动操作系统,或是自动查询接口有无引导程序,其次就是进入BIOS(该顺序根据BIOS内设置的启动顺序不同而有所差别)。
华为服务器按“Ctrl + H”进入WebBios,从而可以引导RAID设置。WebBios的引导界面如下,会显示基线信息。点击Start进入主界面。
主界面中会显示当前已经存在于硬盘插槽的可用硬盘,如果插槽损坏或是硬盘金手指受损,将无法在此界面显示硬盘信息。绿色标记为已经设置了虚拟分区、Raid的硬盘,蓝色标记则为尚未设置的硬盘。点击左侧的“Configuration Wizard”进入RAID配置引导程序。
MegaRAID引导程序中,给予了三个选项,分别代表“Clear Configuration清除配置”;“New Configuration新建配置(将会覆盖已有配置)”;“Add Configuration添加配置(在已有配置上添加)”。如已有无需更改RAID设置的硬盘,可以选择添加配置选项,否则请先清理配置后再新建。
进入配置环节后,左侧显示的为未配置的硬盘,右侧为已经分组的硬盘。点选右侧的“Driver Group”,再点选左侧Slot盘槽内的硬盘,通过“Add To Array”成功添加分组,点击“Accept DG”确认分组,即可成功将硬盘分配到相应的分组中。确认分组后,系统会创建一个空的硬盘组备用,务必在右侧硬盘分组成功显示空间大小并且下方有备用的空硬盘组创建后进入下一步。
将新添加的硬盘组添加到队列中,确认后进入下一步。
进入RAID设置界面并不会显示新添加的硬盘组,需要点击“Update Size”手动刷新,点选相应的Driver Group并在左侧设置“RAID Level”。由于新添加的盘需要做成RAID 1,所以在RAID空间显示中仅显示一半大小。其他的设置根据需要更改。
确认设置后,会显示虚拟盘的初始化设置。即使第一次显示会默认初始化一次,也务必点击下方的“Fast Initialize”或“Slow Initialize”再次初始化。最下方的Boot Driver显示的是启动盘,在第一次设置时会需要额外选择,此时已经显示为“0号盘”,也就无需再设置了,否则原有盘内数据将会全部格式化。
成功设置后在WebBios界面就会显示两个硬盘分组、两个虚拟盘分组,这就代表RAID已经设置成功,接下来就可以在点击“Exit”之后经过程序确认,手动按“Ctrl + Alt + Delete”手动重启安装操作系统。
重启后显示该界面,代表系统已经成功检测到了硬盘及其设置。
安装CentOS 8
使用已经将镜像刻录进入的U盘作为引导盘,安装系统。
安装CentOS一般都是图形化界面,使用鼠标操作。包含:设置时区、设置语言、设置安装大小、系统盘、网卡配置、安全性配置等,根据需求调整。网卡配置、系统盘在此特殊说明。
使用静态IP(服务器或NAT模式的虚拟机)需要进入网卡设置界面,在左侧选择目标网卡,右下角Configure进行设置,一般为IPv4。Netmask根据网段默认生成,可以不用更改。配置完毕后点击Save生效,右上角选择开关即可启用设置,左下角可以设置本机的hostname。
系统盘设置一般包含根目录“ / ”、启动分区“ /boot ”和交换分区“ swap ”。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是备忘:/boot=2GB;swap=48GB;剩余空间分配给根目录)
测试Lens
安装需求:
2GHz 或更快的CPU
1GB of RAM
一键安装:
访问https://k8slens.dev下载所需部署的目标平台安装文件
包括Windows / MacOS / Linux
本次测试在Linux主节点上部署失败,使用Windows平台进行测试。
Windows版本号:Windows 11 (10.0.22000.160)(KB5005189)
系统环境:
虚拟机Master:6GB RAM / 4核/ 192.168.39.131
虚拟机Master2:6GB RAM / 4核/ 192.168.39.132
虚拟机node:4GB RAM / 4核 /192.168.39.130
潜在问题:
使用Lens平台的一键部署功能大部分情况下无法成功拉取镜像,需要在主节点或是其他的Lens部署的目标节点上选择:①安装helm并指定国内源(指定的源亦可能存在缺失所需功能组件的情况);②在Lens系统设置内选择helm源为“China(Azure)”,该源可用,但会存在高概率的连接波动导致返回拉取失败的信息,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拉取。在功能插件拉取失败的前提下,由管理员额外在节点中部署相应功能所花费的成本过高。该问题在经过上述尝试和改进后无法顺利解决,且尚未在物理机上测试。尝试部署kibana、nginx可用。
不使用平台提供的任何插件时,所显示的集群相关信息太少,无法达到测试所需的最低需求预期。且不包含任何额外组件的前提下占用太多存储空间。
Lens提供了付费的计划,免费的版本限制了管理员人数与集群上限(3个),并且取消了邮件通知功能。
Lens部署快捷,但存在一定可能由于服务器端口限制或是其他参数导致无法直接由服务器生成的主节点作为管理端,并通过其访问管理页面进行集群维护。在Windows端和Mac端经验证可用,但存在上述使用与部署问题。
添加集群用户的步骤过于繁琐,需要在添加后额外弹出的终端窗口内编辑所有权限设置。且默认提供的编辑管理员“edit”权限过高,与最高权限“admin”(包含平台管理权与集群管理权)差距过小,仅用户创建在可用范围外,存在安全隐患。
功能简述:
Lens可以部署在多类平台上,且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全英文界面但具备较好的界面分布,提供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使用到的基本管理功能,通过helm对kubernetes的额外组件进行拉取,从而达到一键部署的效果。所有能成功部署的容器和组件,运行正常;能正常部署并删除,包括在平台自带的终端中调整相应的配置文件。
Lens的容器pods管理,可以在点击后显示的详情页面中看到明显的日志信息,包括容器出现错误的红色标记(所有容器的日志信息亦可以在Overview概况栏中统一查看),使用该工具能够避免在终端或是其他使用其他连接工具的窗口内反复输入指令查询,方便快捷。
Lens在左侧边栏提供了快速切换集群的功能,相比Kuboard更为方便,有助于多集群下的统一管理。且做到了基本可以依靠鼠标进行管理操作,包括部署、负载创建和基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