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mbda博客
学习文章列表

雪花算法到底是啥原理?附 Java 实现!

雪花算法到底是啥原理?附 Java 实现!
Java技术栈
专注分享Java技术干货,包括多线程、JVM、Spring Boot、Spring Cloud、Intellij IDEA、Dubbo、Zookeeper、Redis、架构设计、微服务、消息队列、Git、面试题、程序员攻略、最新动态等。
497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SnowFlake 算法,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 ID 生成算法。

其核心思想就是:使用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的数字作为全局唯一 ID。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 ID 引入了时间戳,基本上保持自增的,后面的代码中有详细的注解。

这 64 个 bit 中,其中 1 个 bit 是不用的,然后用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用 10 bit 作为工作机器 ID,12 bit 作为序列号。

雪花算法到底是啥原理?附 Java 实现!

1 bit:是不用的,为啥呢?

因为二进制里第一个 bit 为如果是 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 ID 都是正数,所以第一个 bit 统一都是 0。

41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41 bit 可以表示的数字多达 2^41 - 1,也就是可以表示 2 ^ 41 - 1 个毫秒值,换算成年就是表示 69 年的时间。

10 bit:记录工作机器 ID。

代表的是这个服务最多可以部署在 2^10 台机器上,也就是 1024 台机器。

但是 10 bit 里 5 个 bit 代表机房 ID,5 个 bit 代表机器 ID。意思就是最多代表 2 ^ 5 个机房(32 个机房),每个机房里可以代表 2 ^ 5 个机器(32 台机器),也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

12 bit:这个是用来记录同一个毫秒内产生的不同 ID。

12 bit 可以代表的最大正整数是 2 ^ 12 - 1 = 4096,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 12 bit 代表的数字来区分同一个毫秒内的 4096 个不同的 ID。

简单来说,你的某个服务假设要生成一个全局唯一 ID,那么就可以发送一个请求给部署了 SnowFlake 算法的系统,由这个 SnowFlake 算法系统来生成唯一 ID。

这个 SnowFlake 算法系统首先肯定是知道自己所在的机房和机器的,比如机房 ID = 17,机器 ID = 12。

接着 SnowFlake 算法系统接收到这个请求之后,首先就会用二进制位运算的方式生成一个 64 bit 的 long 型 ID,64 个 bit 中的第一个 bit 是无意义的。

接着 41 个 bit,就可以用当前时间戳(单位到毫秒),然后接着 5 个 bit 设置上这个机房 ID,还有 5 个 bit 设置上机器 ID。

最后再判断一下,当前这台机房的这台机器上这一毫秒内,这是第几个请求,给这次生成 ID 的请求累加一个序号,作为最后的 12 个 bit。

最终一个 64 个 bit 的 ID 就出来了,类似于:

雪花算法到底是啥原理?附 Java 实现!

这个算法可以保证,一个机房的一台机器上,在同一毫秒内生成了一个唯一的 ID。可能一个毫秒内会生成多个 ID,但是有最后 12 个 bit 的序号来区分开来。

下面我们简单看看这个 SnowFlake 算法的一个代码实现,这就是个示例,大家如果理解了这个意思之后,以后可以自己尝试改造这个算法。

总之就是用一个 64 bit 的数字中各个 bit 位来设置不同的标志位,区分每一个 ID。Java 最新核心技术教程参考:https://github.com/javastacks/javastack

 
 

  1. 高性能高可用:生成时不依赖于数据库,完全在内存中生成。
  2. 容量大:每秒钟能生成数百万的自增 ID。
  3. ID 自增:存入数据库中,索引效率高。

SnowFlake 算法的缺点:

依赖与系统时间的一致性,如果系统时间被回调,或者改变,可能会造成 ID 冲突或者重复。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q18050010830/article/details/89845790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雨夜青草」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雪花算法到底是啥原理?附 Java 实现!






关注Java技术栈看更多干货



获取 Spring Boot 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