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四:用贪心算法优化的石板切割问题
实验报告四:用贪心算法优化石板切割问题
一、 实验要求
给出一长度、高度均已知的木板,给出一系列长度、高度的目标板。
要求:
•目标板不能旋转,目标板长宽必须与木板长宽对应。•必须沿长边短边一刀切,每一次切割将木板分割为两个矩形。•目标板的一角应与木板一角重合。•为简化问题,题中所给的长宽均为整数。请给出木板利用率最高的切割方案。
二、问题分析与方案设计
本题的解决方案是完全原创的。
贪心算法设计综述
贪心是一种通过寻求局部最优解来获得全局最优解(或全局最优近似解)的算法,因此,根据贪心的定义很容易联想到此题的贪心解法为:将所有小目标块按照面积排序,根据面积大小,进行选择,每一步选择当前最大的一个,从而每一步都是局部最优解,这个算法看起来正确,但细细深究,其实不然,如下图:
若要在橙色的木板上切割①②③④⑤五个石板,显然,石板⑤是最大的,但倘若第一步就使用贪心算法,会立即选择⑤,而得不到其他可能的结果,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直接选择⑤得到的切割率小于100%,而选择①②③④得到的切割率却为100%,因此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这个特例告诉我们,不能直接使用选取最大面积的方式作为贪心策略。
经过进一步思考,我发现,特例中一开始直接选择⑤会导致其他目标板失去“出场机会”,有没有办法去保证其他目标板的“出场机会”呢?其实是有的。
每一种可行的切割方案中,一定可以找出一块最大的块,最佳可行的切割方案中的最大的目标块,并不一定是所有目标块中最大的目标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所有目标块使它作为最大块,然后进行枚举,这样操作后,我们保证了每一块都能有至少一次“出场机会”,然后对他们取最大值,就可以得到贪心策略算法的(近似)最优解。这样的枚举方式涵盖了所有可能的切割方法。
这样得到的最优解是全局最优解吗?由于纵切与横切的存在,本实验报告代码得到的并非全局最优解,与张德富老师的论文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在50、100等级的数据量上,得到的结果误差小于5%,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了更优的解决方案,但在10000数量级的目标块下,张德富老师的有一个数据可以得到100% 的测试结果,而本算法只能得到65.9%,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深度学习的思想去尝试进行解决,通过增加运算量来尽可能的获得全局最优解,这一部分将其写在了未进行的优化部分中。
结构
本题我使用了两个struct结构体、两个子函数、使用到了STL中的vector、bitset和sort排序算法,下面一一介绍他们的功能:
struct Stone:
struct Stone
{
int x, y;
int s;
bool operator<(const Stone &s2) const
{
return s < s2.s;
}
} stone[N];
这一个结构体用于存放目标块的信息,且其中重载了小于运算符,使得stone数组可以使用sort算法直接排序。
struct subStone:
struct subStone
{
Stone substone[4];
bitset<4> key;
};
这一个结构体用于存放切割下来的四个子块以及他们的“开关”
两个STL容器的作用:
bitset : 用于表示已经切割完毕的石板编号
vector : 建立subStone数组,存放当前有的子板
子函数divide:
bool divide(int i)
{
if (st.empty())
return false;
for (int k = st.size() - 1; k >= 0; k--) //从小往大
for (int j = 0; j < 4; j++)
{
if (st[k].key[j])
;
else
continue;
if (st[k].substone[j].x < stone[i].x || st[k].substone[j].y < stone[i].y)
continue;
//能切
if (j == 0 || j == 1)
st[k].key[2] = st[k].key[3] = 0; //切割方式固定了
else
st[k].key[0] = st[k].key[1] = 0;
subStone tmp;
tmp.substone[0].x = st[k].substone[j].x;
tmp.substone[0].y = tmp.substone[2].y = st[k].substone[j].y - stone[i].y;
tmp.substone[1].x = tmp.substone[3].x = st[k].substone[j].x - stone[i].x;
tmp.substone[1].y = stone[i].y;
tmp.substone[2].x = stone[i].x;
tmp.substone[3].y = st[k].substone[j].y;
tmp.key.set();
st.push_back(tmp);
st[k].key[j] = 0;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divide的功能是尝试对目标板i在当前的子板范围内进行切割,倘若能够切割返回true并修改相关子板信息,倘若不能切割,则返回false;
select子函数:
int select(int i, int mxx, int mxy)
{
used.reset();
st.clear();
int s = 0;
if (mxx < stone[i].x || mxy < stone[i].y)
return 0; //最大的不能被选中,return 0
subStone tmp;
tmp.substone[0].x = mxx;
tmp.substone[0].y = mxy;
tmp.key[0] = 1;
st.push_back(tmp);
for (int k = i; k >= 0; k--)
if(divide(k))
{
s += stone[k].s;
used[k] = 1;
}
return s;
}
select子函数用于返回以板块i为最大板块时可以切割的最大面积。
特殊算法解释
如何完成横切与竖切
本实验中,不再特别地考虑横切与竖切,只考虑能否将当前的最大石板完成切割,那具体如何进行?如下图:
•石板刚切完形成的4个新小石板均是存在的(对应横竖切都是可能的)•下一次循环检查后,倘若能够使用小石板,小石板被切割,状态应该修改为不存在•一旦有小石板因为切割不存在,那么,根据上一块小石板产生的原因,另外一种方式产生的小石板将标记为不存在,即,倘若substone[0],substone[1]被使用,substone[2],substone[3]将立即被标记为不存在。
如何完成石板选择
完成石板选择依照:“目标板stone从大选到小,待切板subStone从新选到旧”的原则进行,即遍历stone和vector数组时均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进行。进入到每一个subStone根据其已经标记好的“开关”依次进入到每一个板中,再进行切割,形成新的子板,再加入到vector数组中,直至不再有石板或目标板。
完全代码展示(含注释)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bitset>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00;//根据不同的测试数据大小选择不同的N值
struct Stone
{
int x, y;//记录一块石板的长宽
int s;//记录一块石板的面积
bool operator<(const Stone &s2) const
{
return s < s2.s;
}//重载小于运算符
} stone[N];
struct subStone
{
Stone substone[4];
bitset<4> key;
};
bitset<N> used;//记录使用过的石板
vector<subStone> st;//记录当前所有石板
bool divide(int i)
{
if (st.empty())
return false;//如果石板已经是空的,那就返回无法切割
for (int k = st.size() - 1; k >= 0; k--) //从小往大
for (int j = 0; j < 4; j++)
{
if (st[k].key[j])
;
else
continue;//如果key检查该板不存在,跳过
if (st[k].substone[j].x < stone[i].x || st[k].substone[j].y < stone[i].y)
continue;//如果不能切,跳过
//能切
if (j == 0 || j == 1)
st[k].key[2] = st[k].key[3] = 0; //切割方式固定了
else
st[k].key[0] = st[k].key[1] = 0;//横竖切只能存在一种
subStone tmp;
tmp.substone[0].x = st[k].substone[j].x;
tmp.substone[0].y = tmp.substone[2].y = st[k].substone[j].y - stone[i].y;
tmp.substone[1].x = tmp.substone[3].x = st[k].substone[j].x - stone[i].x;
tmp.substone[1].y = stone[i].y;
tmp.substone[2].x = stone[i].x;
tmp.substone[3].y = st[k].substone[j].y;
tmp.key.set();//1111
st.push_back(tmp);//以上步骤均为给tmp(新的子板)赋值
st[k].key[j] = 0;
return true;//能切,切一次就行,返回true
}
return false;
}
int select(int i, int mxx, int mxy)
{
used.reset();
st.clear();//初始化
int s = 0;
if (mxx < stone[i].x || mxy < stone[i].y)
return 0; //最大的不能被选中,return 0
subStone tmp;
tmp.substone[0].x = mxx;
tmp.substone[0].y = mxy;
tmp.key[0] = 1;
st.push_back(tmp);//放入第一块子板
for (int k = i; k >= 0; k--)//遍历所有子板
if(divide(k))
{
s += stone[k].s;
used[k] = 1;
}
return s;//返回贪心最优解
}
int main()
{
int n, maxx, maxy;
cin >> n;
cin >> maxx >> maxy;
for (int i = 0; i < n; i++)
{
cin >> stone[i].x >> stone[i].y;
stone[i].s = stone[i].x * stone[i].y;
}
//数据录入完成
sort(stone, stone + n);//排序完成
int maxs = 0;
bitset<N> fused;//用于给used数组做备份
for (int i = n - 1; i >= 0; i--)
{
int tmp = select(i, maxx, maxy);
if (tmp > maxs)
{
maxs = tmp;
fused = used;
}
}//每一次循环都得到以板块i为最大板块时的最优解
cout << maxs << ' ' << fused.to_string() << endl;
cout << ((double)maxs/((double)maxx*maxy));
//输出结果
}
未进行的优化
•我们可以在Stone 结构体中添加从第一块目标块到第k块目标块的面积和,倘若我们求出的最大面积已经大于或等于了当前的目标和,说明,我们即使将所有比第k块小的目标块都切割,也得不到比当前结果更优的解,就可以直接输出结果,该逻辑实现并不困难,所以并未重新在代码中实现。•我们也可以在subStone结构体中添加一个标记量,从而可以记录在此处是横切还是纵切,然后通过一个觅踪函数,就可以输出每一块石板的切割方式以及切割路径。•为了提高得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我们可以在审查subStone.key时引入随机数,使得我们不一定总是从横切开始检查,使得我们可以在横切竖切中随机优先检查,这样,可能得到横切竖切的不同路径,而本算法若要同时检查横切竖切,则会增加大量的复制与递归调用,我认为这可能使得算法丢失了贪心选择性质。
测试
1.使用书上的测试数据
测试数据输入:
4
4 8
3 2
2 4
1 6
4 4
测试数据输出:
24 1100
0.75
2.使用上述例子的测试数据测试数据输入:
5
4 4
2 2
2 2
2 2
2 2
3 3
测试数据输出:
16 01111
1
3.使用50、 100 、 10000数据量的测试数据及与张德福老师论文的比较结果
数据量 | 本实验算法结果 | 张德福老师的算法最佳结果 |
50 | 0.931875 | 0.3291(偏差较大,存疑) |
100 | 0.900467 | 0.9213 |
10000 | 0.658533 | 1.000000 |